美文网首页
细读深品学杂文

细读深品学杂文

作者: 曹公奇本真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5-24 15:49 被阅读0次

    细读深品学杂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曹公奇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梳理本文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2.根据本文归纳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

      本文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文意

      外来文化,比如现在流行的圣诞节、情人节、外国影视剧、歌曲等;传统文化,比如现在流行的经典国学、易经八卦、甚至喝风辟谷等,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呢?我们今天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说的。请大家自己阅读《拿来主义》一课,勾画重要语句,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学生自主阅读)

      大家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主要是表达什么意思?

      预设:

      对待文化遗产,要实行拿来主义。

      (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主体部分去感知)

        二、理解主体内容

      1.既然文章题目和主体部分都是阐述“拿来主义”的,那么,鲁迅是针对什么提出“拿来主义”的?它含义是什么?

      预设:

        是针对中国只有“送去”提出的“拿来主义”,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而言提出的,应该双向交流。 

      拿来主义是指拿自己想要的,是有选择性的拿(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要吸收外来事物(不止是文艺,但包括文艺)的长处为我所用。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基本含义)

      2.我们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与正确做法分别是什么?)

      预设:

      1)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拿来;昏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接受。

      2)正确做法:占有,挑选。(“拿来”的基础)

        有益无害的:拿来,使用;(或使用)

      有害有益的:清除毒害,吸取有用;(或存放)

      无害无益的:原则上毁灭。(或毁灭)

      (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张和原则)

      3.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具备这些条件?

      预设:

      条件:要沉着,要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原因: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正确地实行拿来主义。否则,无法拿来,也就无法创新。

      (引导学生从会后一段总结中思考)

      三、梳理全文结构

      1.既然全文主体是论述“拿来主义”的,那么,在论述之前,还论述了哪些问题?

      预设:

      由清政府的“闭关主义”,到民国时期成了“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的行径:古董,古画和新画,活人。

      “送去主义”的危害:区分“抛来”与“抛给”,“送去”与“送来”,“送去”与“拿来”。

      (引导学生辨析几组词语的区别,明确前半部分的内容)

      2.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前半分剖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由社会现象引发出来的,是对当时这种社会现状的一种批驳。既然批驳“送去主义”不对,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立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要实行拿来主义。

      因此,全文结构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前面的“破”是后面“立”的基础和铺垫,“立”是针对“破”的现象而提出的对策。

      (主要从全文整体上认识文章的结构特征)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研讨主旨意义

      研讨1.“送去主义”主要针对外来文化,“拿来主义”主要针对传统文化遗产,作者论述的问题是否一致? 为什么?

      预设:

      开头的“送去主义”是从中外文化交流说起的,后面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文化遗产论述的,文章开头和最后落脚点其实都是“文艺”。这说明,虽然前后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都是关于“文艺”的发展问题。文艺要发展,自然离不开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论述时针对的对象虽然有所不同,但主问题是一致的。

      (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对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研讨2.“拿来主义”只是针对文艺(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遗产)吗?今天,对我们还有什么启发或意义?

      预设: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谈的是文艺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但是,我们试想,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诸如科学、技术、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是不是也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实行“拿来主义”呢?答案是肯定的。对待一切外来的、旧有的东西,都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占有,挑选,创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就是今天我们仍然在读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方针,马南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主张,都是鲁迅“拿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拿来”了哪些东西?)

        二、剖析文体特征

        1.文体特点: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它有哪些特点?

        预设:

        我们说这篇文章有破有立,以议论为主,但它不是典型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杂文。

        特点: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 短小精悍、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为: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从本文中列举杂文特点,最后再归纳)

      2.论述特点:从论证方面看,这篇杂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和文体特征有什么关系?

      预设:

      (1)比喻论证:

      鲁迅没有按照一般论说文的方法去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讲清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大道理。在议论文中,如果用比喻的形式来说理,就成为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比喻修辞手法与比喻论证方法:

      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方法,一般简单的一个句子就可以构成一个比喻,主要用于叙述、描写某一个事物或人物。

      比喻论证,简单说,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它是一个论证的过程。

      (3)课文中怎样用比喻论证的?

        用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三种人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用“大宅子”中的东西分别作比喻,论述怎样“拿来”。这样,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比喻论证,是杂文形象性的体现。

        破立结合,是杂文论辩性的体现。

      (结合课文,通过比较,理解杂文论证上的特点)

      3.语言特点:鲁迅杂文的语言别具一格,这篇杂文语言上有哪些特点呢?

      预设:

      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第1段:列举“送去主义”行径,品味“捧”“挂”“算得显出一点进步”等词语;

      第3段:论述的语气语调,品味“丰富”“大度”等词句;

      第5段:品味“摩登”等词句;

      第8-9段:形象描述,三种人的动作、形态等。

      语言的准确、生动、幽默,也是杂文形象性(文学性)的表现。

      (通过重点词语品味,理解鲁迅杂文语言特点)

      三、总结拓展延伸

      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留作课外作业。

      1.从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方面,比较本文与《反对党八股》(第11课)的异同。

      2.课外阅读鲁迅《且介亭杂文》中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进一步感受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

相关文章

  • 细读深品学杂文

    细读深品学杂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曹公奇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

  • 细读、深读、常读

    期待的晓平老师的《论语里的处世哲学》,终于到手啦!这么厚,他会怎么编写?文言文,很难懂、难读呢!《论语》一直是我敬...

  • 读木心先生《上海赋》

    细读木心先生的《上海赋》,再次品味文字中的味道。这篇描写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杂文,至今看来仍有许多趣味。 旧上海号称“...

  • 6|33精读《文化苦旅》,沉重的旅游

    精读是什么,就是细细的品读,初看余秋雨老师的杂文,杂中有感,其实这次读书没办法做到真正整本精读,只能个别细读了,...

  •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杂文》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随笔》 《黄泓圣原创杂文随笔》 #原创#杂文#杂文随笔#随笔#原创杂文...

  •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杂文》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随笔》 《黄泓圣原创杂文随笔》 #原创#杂文#杂文随笔#随笔#原创杂文...

  • 今天朗诵了一篇文章,估计是别人的新作,网上找不到材料。 通读,细读,深读,再演绎。 通读时,第一眼感觉懂了。 细读...

  •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杂文随笔#原创#原创杂文#原创随笔#原创杂文随笔#黄泓圣杂文#黄泓圣随笔#黄泓圣...

  • 品学

    文雨林季风 品学一字 像形如马 在那里无动于衷 品学一词组 马鞍 像古董陈列在那里 品学一句话 如获一副响尾鞭 连...

  • 一起学写作:2.杂文在文

    杂文在文,这个文,指的是文采。杂文是文学作品,应用文学手法写杂文是应有之义。 杂文短小,更应重文。杂文不像其它文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读深品学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kj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