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亿万乡村教师分之一,我的日常无时无刻不与“教育”二字发生关系。
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学情与如今的的学情相距十万八千里,看到身边的孩子们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对课本失去兴趣,对学习乏味,对学校失去敬畏,散漫不拘;要么像一个个学习与考试的机器,没有自主的思想,没有在精神与道德上自给发展的能力。
惊醒之余我也在苦苦思索着教育是什么?什么能让孩子们的心充盈?我能带给他们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有哪些?乡村教育如何能冲出突围,走上良性发展之道?
如果走上一段迷茫的路,就要想方设法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想。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傅国涌老师谈民国时期的教育,寻着这条路,我走到了了解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这条幽径之中。
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势,迫使我们与时俱进,进行教育改革。在当时,废除了1300多年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取而代这的新兴学堂。当时,中西方文化在新学堂里的交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模式,宽松的改革体制,使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1919年至1922年,欧洲与国内的一些文化与人才上的交流与引进,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到中国访问,杜威、罗素、孟禄、泰戈尔等人到中国考察与演讲,他们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影响都很大,当然对我国的教育改造也有重大影响。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引进美国的教育与管理的模式,最最可喜的是新学制的弹性与教育自治制度妥帖地融合在一起,使当时的教育成为救国救亡不可多得的一剂良药。
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但教育却呈现也生机勃勃之势。有时,我在想,中国之所以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走出来,是不是与当时的教育息息相关?这个原因,当然凭我的能力,无从追知,但我深信,这其中不无教育的功劳。
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并在此方面很有建树的王丽,曾经写过多篇文章揭示当时的传统教育,在《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一书中,她记录的有当时学校的情状、有民间私塾呈现出的态势等,通过多种资料的呈现,全方位地再现了当时理想的近乎理想的教育状态。
傅国涌先生也推崇民国时期的教育,他说:封建时期的教育更多的是人文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结合,而当代的教育,又剩下了单一的科学教育。如今,我们没有了古老的——有着两千年传统的人文教育,也没有——曾在民国有过几十年的历史的——公民教育。我们只有从西方传过来,又根据自己意识形态需要改造过的科学教育,我们追求“快”。
科学教育发展几十年,越来越快,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科学已经够发达时,我们才发现,科学教育单一地出现,也是有大问题的。如果有一天,社会出现千疮百孔,不是多高多高的GDP能平复得了的。
提起传统教育,也许很多人印象中都是——糟粕:“之乎者也”的陈词滥调,是封建的糟粕,应该去除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一样可以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印象之二是——陈旧:这些东西是教条式的,是封建君统治阶级便于管理人,统治人,发明的一套陈腐的东西,与当时的社会相匹配,对现在的社会来说,这些就是僵死的教条,就如陈封在家具上的灰尘,是该扫去的。如果对传统文化不了解,那么浮在表面上的这些标签便无可厚非。
但如果对此有一点点了解,就会发现,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多精华的,并不全是糟粕,并非全是陈旧。有些是经典,已被社会公认,这些举不胜举,滋养着我们的身心,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生存之根,延续之血脉。 这些经典文化,这些精华,本该拿来滋养我们孩子的心,让他们用此来寻根,以此来生发,来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
夏丐尊说:“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可以继往开来,否则就像无根之草,长发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这里所说的了解,不只是通常所说的知道,它比知道 深广得多,包含 领会 与体验 存在自己身上等意思。
郁达夫在《忆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有伟大经典而不知崇仰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对优秀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无异于自毁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只有GDP而不珍惜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也是很难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传统经典文化能否成为教育中的星星点点的希望之光?
我很赞同一些说法,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汲取和兼容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立身处世,提高自我修养方面很有价值的同时,不可回避古今之间的意见碰撞,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有眼光去汲取古典文化中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共同价值,而不是将它看成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学生要在将来的学生和生活中慢慢地去融会贯通,懂得如何去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变通的关系,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