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娱乐放松及办公的工具,还可以用来辅助学习。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想拿手机出来做笔记,可反复了好几次还是没有把手机拿出来,心里总觉得拿出来给老师一种不认真上课的印象。
后来又想通了一个问题,要学习的是我,如何用好工具发挥最大价值不就好了,为啥要在乎老师会怎么想,这又不影响课程的学习,于是从昨天下午开始拿手机出来做笔记和拍PPT的照片。
经过了一番心里挣扎,今天就能正大光明的拿手机出来没有心理负担了。
而且我也发现身边的同学各个聪明的很,早就开始用手机拍照做记录了,只有我昨天还傻傻的用脑子记,晚上再用电脑整理脑海里的知识。
其实一个工具它本身并没有说一定要用来干什么,这取决于用的人给它的定义。
正如有的人买了电脑就是用来玩游戏的,讲究的是速度要快还有屏幕效果之类的,有的人经常出差,笔记本电脑可以在飞机和其他公共场合方便携带,需求是轻薄。
而我刚开始给手机的定义就是学习和娱乐以及社交,平时用的最多的就是微信读书这一类的看书软件,只有上课的时候才让备忘录也派上用场。
反思一下为何会很在意拿着手机会不会让别人产生不专心的看法。
我觉得这应该是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身边的人都是拿着手机娱乐居多,久而久之就让我也认为只要一个人拿着手机,他就在娱乐,并不会干别的。
这是一种很死板的思维模式。
有时候仅仅是‘我以为’,但现实不一定真的就是这样。
除了这一方面外,以前小时候没经历过电子产品如此丰盛的时代,都是用纸笔做笔记,辛辛苦苦将老师讲的所有重点写下来,当成宝贝一般放好。
而现在方便多了,一页PPT可以直接用相机留下最有用的部分,效率高了何止一倍,关键是省事而且方便保存,不像纸质版的东西过久了就会模糊和丢失,更别说淋了水更加不得了。
也许表面上不畏惧别人异样的目光,但心底最深处还是会有所忌惮,不能像一些古人那样放肆的做自己。
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人能突然间就脱胎换骨。
每一次往前迈出一小步都值得庆祝,这次的进步虽不是能力上有什么突破,但突破一层心里桎梏就会活的更轻松些。
其实进步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认知思维上的进步、行为方面的进步、习惯能力的进步还有关于突破自身桎梏的进步。
正如这两天认识了几个新同学,刚开始跟她们都不熟悉,然后经常找她们唠嗑两句,有不懂的就去问,问着问着关系就自然变的亲近起来。 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互相利用和互相麻烦,要么别人能带来价值所以多联系,要么自己给他人带去价值。
当别人感受到价值感的时刻,他们就会有成就感,而帮别人与被别人帮助不都是快乐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