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京、南都、天京、首都
别称:龙盘虎踞(龙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江南佳丽地、钟山风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唐朝时候的南京还是江边小村,与我们先祖关系不大。
那时候都属于镇江府、抑或是润州府 、丹阳府。管理着现在的南京、镇江、扬州、上海等大片区域。
自唐朝618年建都长安【西安】,权氏的先人们活跃在唐朝的中央政府,不断的把远在甘肃陇西的显亲县的亲人,接到长安短暂居住后,派驻全国各地担任大大小小的官员。所谓荫封是也。
彼时,在西安的权氏家族,不分内外叔侄之别,通族之间,按照辈分年岁大小称谓,如十四弟,二十五叔,八叔公。等等。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当时的西安城内,城墙已经建起,域内分为东西两个县级行政辖区。东边的是长安县,西边的是万年县。皇宫就是设在万年县内,所以,这个万年县令比别处的县令很不一般了。公元680年左右,权怀恩被任职万年县令。
好日子随着岁月的变迁出现了浮云。公元690年,武则天篡政,藩王割据,李唐天下乌云显现。处在中央集权中心的权氏先祖们感觉到危机,开始分散居住在西安的后人,观天下之势,以南方较为安全。权怀恩首当其冲,将两个儿子安置地在江西瑞州府【现在高安市】。公元666~668年,他曾在那里当了筠阳知县,购置了土地。权怀恩的堂弟权澈,也将后人安插在了浙江桐庐和江苏丹阳等地。堂弟权毅681年被派到江西袁州府做刺史(与瑞州府相邻),公元691年,权毅反武则天,被杀。再之后,权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权皋【唐朝宰相权德舆的父亲】,一个是权隼。此刻,权皋未婚,还在安禄山手下任职呢。权隼就在皇城西安的附近任职华州司参军。他们把妹妹和妹夫都往江南的丹阳、杭州,紫金、潭州等地派遣安家。于是,在丹阳城外一里的练湖边上,居住了数十号权氏的族人。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权皋受安禄山之命去西安将俘虏带回,在返程经过今河南省宜阳县的时候,拜访福昌县尉仲谟。仲谟的妻子,就是权皋的妹妹。权皋暗中以生病为借口让仲谟来见他,仲谟来后,权皋假装不能说话,直盯盯地看着仲谟而闭上了眼睛装暴病而死。仲谟配合默契,为他竭尽哀痛,自己出钱办丧事,并入殓了他。权皋却逃走了。官吏拿着皇帝的布告交给权皋的母亲,权皋的母亲为他真的死了,悲痛的哭声感动了路人,所以安禄山不怀疑他,交还了他的母亲。权皋暗暗地等候在淇门,接到母亲后昼夜向南奔逃,刚渡过长江,安禄山就反叛了,史称:安史之乱。
权皋逃到了镇江府丹徒县,安家立业,次年娶妻李氏,生子权德舆,7年后,权皋去世,李氏不愿意孤单住在丹徒县,迁居到族人聚居的丹阳。其实,两地相聚35公里。自此以后,权德舆沐浴着家族长辈的关心,茁壮成长。14岁就跟着叔叔权隼拜访各地名流官员,17岁就被父亲的好友安插进南昌府工作,因为出色的才能,33岁被推举到中央集权任职副部长。由此,开始了辉煌的一生。也开始了他反哺家族亲人的一生。
丹阳,记忆着权德舆温馨的青少年时光,更是权氏族人聚居的一段历史。落居后,权氏族人在此生活了600多年。到了明朝成化年间,一场灾难又降临了。
明朝统治者将国防重点放在北部边疆, 曾在"九边" (甘州, 固原、 宁夏、 延绥、 大同、 宣府、蓟州 辽东、 山西三关各镇) 及其附近大搞农垦, 即分别用军屯、 民屯、 商屯等加强边防建设, 从而震摄了塞外的军事活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国家的田赋征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引起其管理上的变革。成化年间,南京调集了十七个姓氏的所有族人到边境去戍边,据现有信息反馈,权氏族人迁往甘肃省和云南省文山州等边境地区。至此,南京已经没有了一个世居此地的权氏族人。。。
南京。有座凤凰台。李白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南宋时期,居住于丹阳地区的权氏先人权可染,约生活于1230--1280年间,眼看着半壁江山的南宋国朝,还在饱受着金元的威胁,有感而发,在南京也写下了一首怀愁的宋词:
凤凰台忆吹箫 权无染
水国云乡,冰魂雪魄,朝来新领春还。便未怕、天暄峰蝶,笛转羌蛮。一树垂云似画,香暗暗、白浅红班。东风外,清新雪月,潇洒溪山。
应是飞琼弄玉,天不管、年年谪向人间。占芳事,铅华一洗,红叶俱残。多少烟愁雨恨,空脉脉、意远情闲。无人见,翠袖倚竹天寒。
2018年11月3日, 南京的天气已经是寒冷异常。 远在青海西宁的权云章宗亲开始了一趟非比寻常的南京之旅。
行前的对话:
云章宗亲:初来乍到,人地两生。肖小该奉之事,竟能受到诸宗亲如此光照关怀,至我五内震动…谢谢了各位宗亲!!!寻根接祖十余年一直未能如愿,此恨绵绵无有了期,再不努力,将遗羞千秋!何能随意罢休!
云章宗亲:@** =位宗亲,今日整理前面群聊…明日即前往南京。夲次查寻目标一、高淳童家墩。二,南京浦口区。三,丹阳。二位可有其他咛嘱?
云章宗亲:@**宗亲我那边无熟人。这次这些皆为具体地方即是小地方,估计周折不会太多,可能踏看麻烦倒有可能。
云章宗亲:谢谢得明宗亲的鼓历与祝愿!机票已买好明日将动身前往。但愿先祖有灵,得偿子孙接祖夙愿!
云章宗亲:@***宗亲,此访也只能粗看一下该地是否有权氏族人,然后方有可能深细跟进。
关于江浦青山童家墩寻根纪实【权云章】:
1,高淳老街地区,为国家养蟹基地,遍野蟹塘,村如孤岛。3号上午驱车前往童家墩,村路窄小,司机谎称到站,留我于他村。步行寻至童家墩,童家墩共三十余户人家。皆李姓与赵姓,无权氏。下午,又搭车寻往青山童家。青山童家不带墩,该村皆为童家,无杂姓。去村3一4公里有一小山包。步行前往,上山察看:曲经间无有碑碣坟冢遗迹。入夜方得归宿。
2,4号上午,经镇江到丹阳,于该市寻访练塘,经三小时多,既无此地名亦无权氏 人家。中午得知常卅有村名为练塘,逐前往。于常卅东20公里外横山桥镇寻得练 塘 村。此村唯有吴、王两姓。另无他姓。入夜方归。
3,5号(今日)于南京浦口寻江浦:遍访当地老者,皆谓现浦口区即为旧时江浦 县。寻找权氏人家,经查:浦口区共有权氏两户,其一近期迁入,其一 于一九五八年迁入。皆来自安徽寿县。
又:南京都司巷距浦口区政府约六公里。
注:纪事简略,过程复杂;走访艰难,劳累异常!浅近看,当地时人对权氏无闻无知。深细探求,必济史料。此访虽无所得,亦有收宜:非此难解心结,何释此怀!权云章于南京明故宫全季宾館
历史背景:明初南京大移民
明初,为戍守西北边疆,充实人口,明政府有计划地从江浙、山西等地迁移大量人口来到西北各地,兰州是这些移民的重要落户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初大移民。至今,西北各地仍旧流传着明初大移民的故事。
600多年前的那次大移民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今天,人们还能找到当初大移民的踪迹吗?
姬广武先生长期致力于移民问题研究,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他讲述明初大移民的故事。姬广武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兰州市委组织部党员管理处处长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作者
朱元璋暗访,一阵风后,小巷居民被迁西北
其实,和移民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口问题。移民多是为了降低迁出地区人口密度,提升迁入地区的人口密度。每次大移民,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点来进行的。
明初大移民和当时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也关系很大。明洪武初年,明军收复西北后,各地人口非常少,为了发展生产、戍守边疆就要从各地迁移人口。当时,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是山西晋南和江南等地。至今,来自山西的移民后裔说:“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来自江南的移民,则说家在南京竹石巷。
竹石巷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小巷,为何是那些江南移民的梦中家园呢?这背后,有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明洪武初年,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和马皇后微服而行,打算到民间观灯。他们出皇宫,一路观灯,来到一小巷,只见灯火灿烂,游人却不多,见无人打搅,能自由自在观灯,非常开心。看了一阵后,忽然,微风四起,将皇后裙角掀起,露出一双大脚。就在这时,巷中有人笑了。洪武皇帝很是生气,第二天,下旨将小巷居民发配西北充军戍边。据说这个小巷就是竹石巷。小巷及其周围的居民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到西北后,人们问起时,都自称来自南京竹石巷。这是他们心灵深处家园的标记,和洪洞大槐树是一个道理。
从明初至今的六百余年间,竹石巷这个地名他们口口相传,铭记不忘。但在口传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写法,有竹石巷、竹丝巷、竺丝巷、竹子巷、纻丝巷、柱石巷等等,事实究竟如何,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竹石巷究竟在南京的什么地方呢?人们曾联络南京媒体,公开寻访竹石巷,也没有找到此地名。有人考证,发现南京有两个地方似乎能和竹石巷有点关联。其一,南京柳树湾有个竹子巷,当地读作竹石巷。其二,珠履巷。此巷子在南京城东南,有可能读成了竹子巷。这个竹石巷真是扑朔迷离。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又提出了第三种说法。这位朋友在读余怀的《板桥杂记》序时发现了蛛丝马迹。《板桥杂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二年,记述了晚明南京秦淮南岸长板桥的诸多风物,叙述中带着淡淡的怀旧感,展现了晚明的江南风情。余怀序中写道,晚明时南京尚存有南市、珠市等地名,珠市是不是就是“竹石”的谐音呢。或许,当初,戍边充军时就是珠市附近的小巷,后来在口口相传中成了“竹石巷”。
艰难迁移,一个家族历时百年,才到了兰州
明代大移民从洪武五年就开始了,当时将都城南京周围的豪门大户进行了有计划迁徙。在这同时,也从南京征发了17个姓氏的居民移民到甘肃中部。实际上,明代移民有多种迁移方式,有动员一般民众迁移的;有犯罪后充军的;有跟随军队调动的。对兰州而言,还有一种就是随肃王就蕃的官员、护卫、仆役等,人数达五万之众。
迁移人口的目的是实边,也就是提高当地的人口密度。人口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有人,才能招兵,才能发展生产,提高边疆的实力。
我曾经在安宁的王氏家族中进行过调查。他们的迁移过程颇有代表性。明洪武元年,自金陵(南京)长途跋涉,后来落户于金城沙井驿。不久,从戎戍边。明洪武七年(1374年)王氏始祖王天禄任指挥一职,在永登等地作战,屡获胜利。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月十六日,王天禄任指挥使之职,镇守西北边陲,驻营沙井驿,这是金城王氏家族的由来。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俞、韩、辛、张四姓。可见,当时移民是有一定组织、有一定规模的行动。其中充实边疆的作用非常明显。
窑街大砂村的一韩姓家族,与竹石巷有关系。韩氏家谱记载,韩氏始祖原居住在南京竹石巷,洪武年间,兄弟三人被发配充军,历经艰险,辗转来到了甘肃。后来兄弟三人分别在碾伯(今青海乐都)洪水店、永登七山、红古窑街落户。红古区八宝川的鲁、石、韩、何等家族,其先祖也是来自南京竹石巷,他们在此定居后,利用八宝川丰富的高岭土、煤炭,从事制陶、采煤业,对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究竟有多少江南人士迁移来到西北,已经无从统计了。有文献记载说:“明之初,兰人自江南迁徒而来者十居八九……”
毫无疑问,迁移的路非常艰辛而漫长。安宁区另一个王姓家族,系王阳明后裔,其家谱中对从浙江余姚迁徙金城的时间和原因,迁移的历程,记载得非常清楚。其迁徙的路线从江苏、山东、山西、陕西,最后选定金城的秀川定居。前后历时数十年,可谓是历经艰险。
巷子,这一称呼,和江南移民有直接关系
大量的江南移民,将家乡的习俗带到了西北的兰州。至今,西北民俗、方言中仍旧保留着大量的江南色彩。
在江南,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季节,划龙舟吃粽子是必须的。西北没有可供划龙舟的条件,但居住在洮岷地区的江淮移民,依旧举行规模盛大的端午祭祀,抬着先辈们的神像巡游展示。在临洮辛店有抬着龙王过洮河的习俗。
兰州曾有天涯望哭风俗。每年除夕,江南移民的中年男子在家里祭祀,妇女则到大门外,遥祭家乡的亲人,痛哭不已。以表达路途遥远,长期的思乡之情。重阳节人们还要登上皋兰山三台阁,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我曾经看过一首肃王写的词,就是在重阳节登上皋兰山后写的,其中有“登上皋兰山……白云亲舍望江南……往来寄语南飞雁”等等。
走在兰州街头,许多路标上标示着某某巷。这样的地名有好多。实际上,北方的城市中,多用里、道、弄、路、胡同命名,兰州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也是来自江南的习俗。江南习俗大路为街,小道为巷。兰州东大街、西大街、贡元巷、箭道巷、五福巷等等就是当年江南移民们留下的。
江南移民们到了兰州后,把定居的地方,按照家乡的小巷命名,将家乡的饮食、服饰、称谓、作物的种植方法、风俗习惯以及方言词汇带入新的环境,还将一些神话传说引伸到兰州。他们还按照家乡寺庙的形式修建了庙宇。
以前,兰州黄河铁桥东侧城墙下,有一座晏公庙。这座庙不大,塑像是怒目执剑戎装的晏公,他的边上则是一位手攥水蛇的副将。1958年在城市建设中,晏公庙被拆。晏公庙的修建,就和江南移民有着相当深的关系。民间传说,一年夏天,兰州连降大雨,黄河水猛涨,水中出现蛟龙,兴风作浪。在危急时刻,晏公手提宝剑,入河恶斗巨蛟,大战几十回合,将蛟龙杀死,晏公也为除蛟而献身。
其实,修建兰州晏公庙的原因是,江南曾流传着晏公救驾明太祖、晏公降服猪婆龙的故事,移民们将故事嫁接到了兰州,并修庙立祠,祈祷黄河风平浪静。如今在南京秦淮河下游,还有晏公庙东、晏公庙西的地名。
数百年来,那些来自江南的移民,已经彻底融入了陇原大地。从外貌上,已经看不出他们的江南小桥流水的特色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大山大水养育出的豪爽大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