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坚持这件事的偏执程度,很容易造成生活中大量的浪费、大量的挫折以及人生规划的偏移。
各位看到这句话后作何感想?
佛家有云,人生绕不过“贪嗔痴”。
其实这“贪”对应的是贪婪;
“嗔”对应的是委屈;
“痴”对应的是执念。
坚持与放弃之间其实就在一线间、一念间,上面写了两个大大的字——“执念”。
我不知道别人在遇到岔路口、面临抉择时会如何做?我这人就属于意志不坚定、方向不清晰,隔一阵子就会上演一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闹剧的人,总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左右摇摆,生生错过了不少时机,所以看到这本《放弃的艺术》(佩格思特里普)之后,觉得这似乎就是来点化我的,定要好好读,至少让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多一些未雨绸缪。
把所有的借口与理由全部抛开去,露出赤裸裸的本质,还是在于我没有或者不具备放弃的智慧。
选择坚守还是放弃,关键在自己应该放弃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意。
我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可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表面上看来,人们都不喜欢失去、讨厌损失。因为不希望失去,于是越投入越多,然后难以自拔,这就是沉没成本越来越高的原因。
像我,前几年的一份执念,把自己困于一方窄窄的天地里,错过了不少机会,物质的精神的;屡次碰壁之后开始破罐子破摔,说放弃就放弃,做了另外一次选择。在新的选择之后种种不适、纠结、念旧纷至沓来,就这样得陇望蜀中,身在曹营心在汉,又开始新一轮的选择与放弃的拉锯战。全然忘记了做出新选择时的目的为何,也忘记了之前旧的坚持初心何在,在现实的种种“教训”之下,丢盔弃甲………想想真是可笑,若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兜兜转转不还是回到原点,甚至回到解放前?!
人太蒙昧的话就需要通过读书来治愚。可怜可叹我已浸润书中这么久了,还是不够晶莹剔透,兰心蕙质。一味的否定太耗神费力,还是选择接受自己、包容自己,选择继续努力吧。
错误的放弃所带来的最大的麻烦是内心的纠结,甚至会纠结很长时间。
我在决策时出现失误,《放弃的艺术》中作者佩格斯特里普说人必须在岁月长河中学会“辨别情绪、表达情绪、利用情绪及情商做决策”。我是真的真的真的需要在这一领域认真学习好好打磨。
①掌握调节情绪的能力,并用这种能力实现情绪的成熟和智力的增长。
②学会控制情绪,这与一个人克制冲动的能力密切相关,换言之,克制冲动就是在追求另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延迟即时满足、阻断当下欲求的能力。
③认识后悔
后悔的体验很少有人没有过,而担心自己后悔也是阻碍人们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更后悔呢?为了已选择的道路,还是未选择的道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读读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
可问题的悖论在于:虽然一个人会为做过的事深感后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没做的事让他们更后悔。
而我更有甚者,如今最大的后悔是之前的没做和之后的放弃。
既然已经在沼泽、泥淖中,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淹没,得想方设法自救,而且我相信处在如此困境中的人绝非我一个,他们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在时间的流逝中,人们会采取补偿性行为来弥补已做过的错事,或者给已做过的事重新赋予积极的意义,使其合理化,这就是丹尼尔·吉尔伯特所说的心理免疫系统。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产生困难,是因为后悔,动不动就后悔。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更容易为那些自己采取了行动的事后悔,因为你采取了行动你就要负责任,你没有采取行动你不用负责任。
还得记住:未发生的事,是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再一次发生了。
知晓了这些,得赶紧从 being状态进入Doing 状态中。
④针对后悔采取切实有效行动的守则:
a,控制对旧目标的念念不忘。
b,时刻牢记后悔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且它的出现也并非坏事。
c,将注意力集中到任务的实施上面。
d,经过实际的评估后,反复向自己灌输现实主义以帮助放下旧目标,走近新目标。
e,获得支持:当你需要他人帮助来进行目标脱离时,就应当征求别人的建议与帮助。
人在其他角色中很容易找到重新上路、继续前进的动力,所以更容易度过这一难关。
打个比方说,一个人经常念念不忘“红色的大象”,越想忘记越牢牢记住,怎么办?心中默想着“红色的汽车”,这样就容易用“汽车”替换掉“大象”的执念(其实这正好吻合了心理学上的另外一个术语——言语解离)。
所以自我定位的狭窄会在放弃既有目标制定新目标的时候产生阻碍,但这样的自我表征是可以通过努力重新定位的,其复杂性也可以增强。
这就是“不要将你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真正含义。
⑤科学放弃
科学放弃的前提最重要,得认清目标。
如果一个人是用回避型的目标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难有自己的底线和操守;如果是接近型目标,就更容易走向或守住自己的内心。
自己做取舍时首先判断一下,你要放弃的目标是一个接近型目标,还是一个回避型目标?
尝试目标四步脱离法。
第一步叫认知脱离——首先得找到另外一个东西来替代它。在这一步里,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定计划,把注意力从过去的你已经决定要放弃的目标,回到你现在所看到的目标,这是一个新的目标。
第二步叫情感脱离。不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做自己感受的观察者,要正视自己的感受。就像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中所说的,盯住它,盯着那个感受看,这个感受就会逐渐地降低。
第三步叫动机脱离——要从动机出发,选择放弃。
最后一步叫作行为脱离。要在这个新的目标上安排足够的时间去做事,要不断地实践,然后开始你的新生活(通俗的点来说就是要让自己忙起来,忙得没空胡思乱想)。
重复一遍,首先做认知脱离,找到新的目标;做情感脱离,接纳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做动机脱离思考,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要脱离或者为什么不脱离;最后行为脱离,安排一些事。
人们之所以欲望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多,就是草率地单纯的选择一下或放弃一下后,陷入矛盾纠结的沼泽中。
我们倾向于过于简单化和过高地估计自己对一个未来的假设的情形会做出的反应。我们对自己如何行动和会有何感觉的想象,往往与设想的情况出现时真实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要知道,事物都是两面的,当你决定要放弃(离职)的时候,你可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面对离职以后的那种心情。你说“我没问题,我肯定没问题”。
所以在面对脱离目标的时候,你一定会面临风浪,面临纠结、痛苦。
像我目前状况下的埋怨后悔、自责痛苦不就是来源于此吗?
但是要勇敢一点,相信未来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坏,有这个勇气才能好好地脱离。
提出“知行合一”的”明朝一哥”王阳明曾说过:
“世间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别人觉得考不上很丢脸,王阳明是觉得如果考不上,被别人这么一说很难过,动了心,这才叫丢人。
这就叫锻炼我们放弃的能力的第三步,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盲目坚持。
还有一种状态叫心流,英文单词flow,对应了一本书《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中谈到: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情,会做到心无旁骛,会突然沉浸在这个事当中觉得好美好,比如今天状态神勇,真的太棒了,这种感觉就叫作心流。
不管是选择之后还是在坚持之中,若能进入这种心流状态,那一定是乐在其中,乐不思蜀的。
应该选择自己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所做的这个事能不能经常地给我们带来“福乐”的状态。当一个工作或者一个目标能够经常给你带来“福乐”状态的时候,这就是应该去坚持的东西。
书中的观点直击人心,书中的理念异彩纷呈,说实在话,读起来已经超越了我的阅读舒适区,但这不正是阅读的真正意义么?
——用读书来点亮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