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职后加入了保险大军,但是最后发现,其实只有少部分时间拿来卖保险,大部分时间,我都拿来看书、看电影和写字了。
有时候,我也质疑,是否我把看书当作消遣了?
但是,其实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幸福。
为什么要辞职呢?
记得研究生毕业时,我选择从一个大城市逃到另一个大城市,从北京到深圳。当初在北京的时候,觉得房价太高了,人太多了。马路上堵车的时候,连成长长的一条火龙,看起来壮观,于我是莫大的恐惧。还有高峰时期地铁站里黑压压的人头。还有让人闻风丧胆的幼升小和小升初竞争。当时觉得北京的生存环境是“极为恶劣”的。
2010年逃到深圳,那时的深圳还没有现在这样高的房价。缅怀一下,100万可以买标准大两房的时代。现在10年过去,还是那套房子也要700、800万了。2010年,深圳的天际线还不是今天这样,齐刷刷的高楼挺立,清一色的外立面都是玻璃加金属,一副工业时代的感觉。
我又开始孤单了。
我孤单是因为我的朋友们都在为了房贷打拼,我们完全没有时间来互相多看一眼。我们越来越少聚会,越来越少问候,甚至连孩子们也越来越忙。忙着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寒暑假的旅行或游学。
我们住在价值千万的房子里,但是真的是又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来享受生活(因为收入并没有增长多少)。
这就是高房价带来的。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提升。
我相信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比我们买房晚的,不说付出的代价更多,即使买上了,有的还连家门口的幼儿园都上不了。你说当爹妈的,面对这种境况,哪里有什么心思去和同学聚餐呢?
孤独感让我选择穿越。读书、看电影都是最便宜的穿越时空和交友的方法。旅行也是,但是代价更高,还要增添劳累。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聊生活,那只好到故事里去寻求认同。
我从西安搬到深圳的闺蜜跟我说,深圳人其实是没什么生活的。
这句话,我必须得承认,“旁观者清”,而且一语中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深圳人都没什么生活。自从我辞职,并且从平安出来,成为保险经纪人(没人管的全靠自觉的散漫一族)后,我觉得我也开始有生活了。
我开始各种读书。
我读王阳明,没想到孩子的书中也有提及。于是我们在饭桌上笑谈他年少时去格竹子的尝试,又说他后来打起仗来多么威风八面,感叹他年少轻狂想当圣人的心和与刘瑾大太监等黑暗势力的对抗……
当这样谈论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幸福。
设想如果我还在上班,还在为了每个月1、2万的普通薪资每天耗费至少10个小时(加上通勤时间)——这样下来我的精力也就耗费得差不多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间来读《传习录》和了解王阳明的生平,更别谈影响儿子和女儿了。恐怕影响他们的只是疲劳引发的一顿坏脾气而已。
下午4点,我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接小宝放学。这是她第一周上幼儿园,我的准时出现能让她更安心,更顺利度过这段分离焦虑期。
晚上,我要开车送儿子去上武术课。四岁从幼儿园开始习武,这是他练习武术的第四个年头了。现在身体壮壮的。
如果不是和老人住在一起,我还会做几个家人爱吃的菜。儿子爱吃粉蒸肉、南瓜、茄子,女儿在吃的喜欢的菜时,会毫不犹豫地竖起大拇指给我点赞。
这就是家人之间的幸福瞬间。
这个幸福的瞬间,代价是我必须忍受经济上的局促。然而,我却甘之若饴。
有人去国外留学,遇到一些人会为了要多花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而限制工作的时间,她感到十分诧异。一些人去国外旅行,动不动就用中国的“赚钱思维”给别人出主意。但最后发现其实老外很多都是“生活高于工作、喜好高于赚钱”。
因为其实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在用时间换金钱。而不是每一个工作都能让人在其中找到乐趣。谋生,making a living,是绝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这大概是工作的另外一个名字,对于有的人来说,“工作”其实就等同于谋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