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文明并不冲突,冲突的是这当下浮躁的心

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文明并不冲突,冲突的是这当下浮躁的心

作者: 懒洋洋小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17-10-02 23:43 被阅读0次

《喜马拉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视巨作,是一部大家极力推荐的佳作。影片虽然很久很久以前看过,可是闲暇之余还会翻出来再细细品味。每一次看后的感觉都不一样。或许随着岁月的变迁,心智的成熟都会让我获取不同的理念。导演通过运用远景镜头将圣洁的雪山,澄澈的湖水,静谧的苍穹把大自然的美一览无余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沙尘中奔跑涌动的牦牛群,金灿灿的麦海,独具风格的藏族民歌让人立即沉静下来。主题曲《Himalaya》随着银幕的开始便如雷贯耳般袭来,听着别有一番风味的藏乐立刻让人与世隔绝,让人马上融入了独特的藏族文化中。音乐凸显了藏族民歌与藏密梵音的神秘气息,通过音乐的插入使喜马拉雅山的风光与人情更显无穷魅力。在这部影片中不同镜头的组合充分地展现了藏族人的生活状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以及再现了浓郁的藏族文化思想。
影片由到底天尼还是卡玛来当头人来展开。卡玛代表革新、年轻、勇力与代表传统、保守、经验、忠于神明的天尼各执己见。卡玛想替代天尼死去的儿子成为头人,但却遭到了天尼的反对。为了证明自己,卡玛独自带着一帮人马踏上了换粮之旅。愤怒的天尼召回出家的儿子诺布,带上小孙儿帕桑以及村中剩余的老弱,也重踏换粮之路。一老一少两支盐队,带领着我们走向了雪域深处。天尼在途中不断地鼓励着老人们不要松懈,其实老人们大多对自己是没多少信心的,毕竟上了年纪,可是由于生活所迫,忠于自己的头领又不得不去向前赶。运盐途中,天尼从未对自己松懈过,无论多苦多难他都咬着牙坚持着为老人做一个领头人的表率。天尼让我心疼可是更多的是对这个老人的钦佩。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的词去形容这个坚毅的老领头人了,暂且用人老心不老吧。天尼无论何时都一直坚持,不管其他人多么筋疲力尽,他总是走在最前面,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多泊村人是不会放弃的”。无可避免的暴风雪终究还是来了,盐队陷入困顿之中。卡玛在天尼倒下之前赶到,可是年老的天尼再也走不动了,永久的倒下。倒下的前一刻天尼决定推选卡玛为村落的头人。我们似乎也慢慢地松了一口气。影视艺术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喜马拉雅》在剧情上牵动人心,产粮不够的多泊村落,用最古老的方式向观众演绎了生存之艰难。导演通过纪实风格,怀着对生命的尊重,更使得影片富有魅力堪称经典,牵动人心的影片将影视艺术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雪域高原的浩浩皑皑中的角落里隐藏着一个对宗教虔诚的多泊村落。人与自然,新与旧的更替。天尼在片中一直重复强调的,“我们是属于群山的,群山是我们的家”“神明胜利了”,心怀期许的虔诚让你觉得也许神明真的就在存在着。在这之前,我从未与神明如此接近过,但是天尼在途中用盐粒占卜天气向神明请示的时候我还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天尼老了,思想老了怎么能用这么迷信的方式去决定着人们的命运,直到天气突变,占卜的结果和变幻的天气一样,天尼的预测是对的。我突然对这位老者起了敬意我想这不是能用“迷信”二字来评判天尼的举措的。即使占卜古老而传统,但它一定遵循着某种规律的,也许是先祖通过每次的经验沉淀而成的呢?天尼是有经验的,所以古老的方式也并非要摒弃,从这里开始,天尼不再是我心里那个迷信的天尼了。
影片中间,天尼的牛群还遇到了所谓一步一跪拜的朝圣者,冥冥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力量。影片中,天尼的儿子死后进行天葬。这是最能无法让我忘怀的。影片中的天尼在天葬台肢解尸体,尸体上的肉被天尼扔在天尸台,僧人随着音乐的旋律的加速诵着经文,秃鹰顷刻间从空中俯冲下来,肆无忌惮地吞食尸体上的肉,不一会儿,尸体就变成了骸骨。天尼一直担任着天葬师的角色,我想此时天尼的内心是沉痛的,亲手肢解着自己孩子的尸骨。所有的尸肉和骨头被秃鹰吞食完,秃鹰飞走,天葬仪式结束。“如果尸体被秃鹰吃的一干二净,就被视为吉祥,表明死者生前勤诵经拜佛,多有行善积德,灵魂已经升天;反之说明死者生前犯有大罪孽,灵魂难以生天转世,家人就特别痛苦和不安,接着还要念经作法,为死者超度赎罪”。
影片最后,年迈的天尼终于走不动,在厚厚地雪地里永远倒下,一生以山为伴,以山为家的天尼最终死在了喜马拉雅的怀抱里。这很好地照应了他总强调的一句话“我们是属于群山的,群山是我们的家” 这是导演的初衷,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反映了当地文化当地思想。
《喜马拉雅》的故事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遵循自然。我想天尼是个典型的代表。在卡玛与天尼对暴风雪的预测结果有分歧的情节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无论天尼的结果是不是巧合但是我相信他这种占卜方式一定是建立在某种根据上的,抑或是前人积累的经验但绝不是迷信,我相信他有法则,虽然我们无从下结论,无从解释这种前瞻性。或许真正懂得大自然脾气的人才会真正了解大自然吧。有人评论说老天尼顽固,迷信和傲慢。其实在影片的开头我也认为天尼就是一个固执、傲慢、迷信的老者。只是后来,在运盐队途中,该不该停下来这个问题,天尼用最古老的方式占卜,让我惊讶的是占卜结果出乎意料的准。我想这不应是迷信,而是古老的人们将这宝贵的经验用最传统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只不过没有使用科学的仪器科学的言论阐述下来而已。这是人类和自然最默契的合作,老天尼摸熟了自然的脾性,所以他懂。就如天尼的儿子死了,老人哀伤的说“拉帕反抗群山,群山对他没有做什么。”他从来不会觉得是群山的艰险才会使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自己。影片结尾天尼的死亡就像是对自然地一种尊重,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命,获得了一种最根源的信仰。更淋漓尽致的诠释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


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文明并不冲突,冲突的是这当下浮躁的心

影片中人与自然之间一丝一丝融洽就是通过换粮之旅一点一点铺展开来,天尼“以盐窥天”的情节,让我们再次体会出多泊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许,如果我们用现代意识形态去诠释这段传奇时,觉得难以理解,难道占卜和迷信可以胜天?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影片展示给我们,应是人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大自然,既然我们没把握战胜,不如对它做出妥协,尊重自然。
这部电影虽然是两支一老一少队伍争当头人的故事。但是却体现了雪域中难能可贵的人间温情。天尼不仅顽强地坚持着带领一群体力透支的老幼从一条少有人问津的小路艰难地追赶上了卡玛一行,而且预测出暴风雪的来临而最终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影片中诺布是个画家,他总是不停的画画,好像在记录着沿途的风景,即使换粮的旅途中充满艰难险阻,可他一直给我带来的是宠辱不惊的精神。诺布对小提瑟因谈到了大树,小孩子眼里充满了期待,从未见过大树的他就像南国的孩子在冬日里期待飞雪一样。诺布说:“一棵树有多大,如果你站在树顶,就能看到很远”。小孩子突然说;“就像一个头人,就想爷爷,他能看得远”。我想这旅程中不分胜负的,虽然老天尼倒下了可是他是值得敬仰的。
正如诺布所言:“当人类面临眼前有两条路的时候,走最难的路”。它宣示的是一种生命的精神:坚强、执著、虔诚、恭敬、征服。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也是该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影片通过对他们一行的艰难行走,展示了多泊人抗争自然,挑战生命极限的生动场景,让我们不得不感动这人格的伟大,感动这灵魂,走出了风雪,天尼也面临着死亡,这时影片用温情的语言和解了两代人的矛盾,画面真挚感人,让人体会到生命归于寂静的坦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永恒的境界。佛说:“要走最难的那条路”。 哪一条路其实又容易走些?其实都一样,只是我们只能选一条,每条有不同的风景,都要我们努力地走下去。绝境之中出现的温情,值得尊敬与景仰。“挑战极限,不服输,不放弃,无论是陡峭山崖上笃定的脚步,还是暴风雪倔强的身影,都闪耀着令人敬仰的光辉,一种生命的内在张力,一种积极勇敢挑战的精神。生命与自然较量时,充满了豪迈与坚韧的自尊以及与自然相融的壮与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文明并不冲突,冲突的是这当下浮躁的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hx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