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的电影日历是《罗生门》,摘录的语句是“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早上看到却想厌恶的翻过,我留意到这种厌恶感,细思它从何而来。
这部电影很多年前看过,当时的印象只一句--反映人的恶于一体的电影。
观影过程很无趣,影片始终都有种嘲讽的意味,它要嘲讽的不是某一个角色,而是所有人类。
有人说这部电影拍出了人类恶的深度,也许是吧,但从始至终没有感受到一点美感,看这部电影是冲着名气去的,却绝非我喜欢的类型。
第一印象就这么留下了,这么多年也没想过要翻开去探个究竟,电影获奖呈现的深度到底指的什么,是否能从中汲取营养,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过,就那么放弃它,果断的下意识决定。
潜意识里想要追求光明的人性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吧,虽然明知人性有恶的一面,可如果有选择为什么要去看黑暗的那一边呢?
一直很佩服喜欢这类影片或故事的人,是喜欢自虐?还是相信物极必反,把坏的看遍自然看什么都好的世界?
虽然好奇但我并不靠近,因为我坚信一条,关于人性我们有太多的不了解,当你凝视深渊,它必回望你,你不知道召唤的是什么,而你是否可以驾驭得了。
当风险不确定时,小心谨慎只是一种选择。
后来人们用“罗生门”来代替真相难寻,其实哪有什么真相,有的只是不同立场,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他想看到的真相罢了。
真相之所以重要,是人们需要它成为做决定的理由。
比如有个人现在对你说,你是天喻神授要统治全人类的,你觉得他是疯子,说明你还有常识。
但如果他说的是,你命里有财运,以后会超有钱。你愿意选择相信,因为这对你没什么坏处,它是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你能说这是对自己撒谎吗?百分百诚实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对于撒谎和诚实,我们都知道哪个是褒义词,可它不是简单的书面选择题,人类明知是错也会照犯不误的事情太多了。
一生追求言行一致,是谓君子之行为。可也要终其一生来证明,时间漫长,自律其实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和自己较量,何尝不是挑战人性的行为。
最后看下来,只是选择的问题,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就是这样,第一印象很难改变,而那是直觉的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