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草木青”群老师同学们就李银河一篇文章“爱的排他性”展开了讨论热烈。主题“爱的排他性”是“天性”还是“环境”中‘’社会习得”使然?
《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爱,不是感觉”。而年轻人谈恋爱总会说“有感觉”,多年夫妻婚姻危机时常说“没有感觉了”,甚至有人因此走向婚姻解体,当然,婚姻解体没什么不对,可要是因为“感觉”,那就另当别论了。
吃一口,好满足我理解婚姻里的“感觉”就是“激情之爱”里的“激情”、是“浪漫神话”里的“浪漫”。其基础是生物性大于其他,实质是“梦幻泡影”。单讲此时爱里的排‘’他性”,似乎有着先天基础。
可是但凡太用力的事情,大都会变形、失真。如同走路姿势不对,终归不能持续,要么衰竭要么成为病态。
教科书里爱情三要素:激情、亲密、承诺。激情带来亲密感,激情是爱情的基础,还远远不是爱情。
爱情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在遵循人际关系普遍原则基础上的承载生殖繁衍宏大历史使命的特殊关系的“构建”。心理学家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主要观点:
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人与社会情景的联系。如不被满足,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其他问题。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加上主动与被动满足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演着这条思路,该由“需要和动机”出场。
需要和动机:
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在满足中不断被超越,它的平衡不断被打破中想更高层次递进的。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著名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此不再赘述。
人的需要分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除了自然、物质意外,社会跟精神需要是“社会化”的产物。既然‘’社会化”,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这个角度说,社会学家李银河谈到一种新社会潮流“多边恋”,只不过是男女之爱以“多边关系”呈现的形式,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人们大都误父可黑格尔当年那句话,原话是这样:“但凡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而斯大林将这句话表述的更清楚:“在黑格尔看来,凡是存在的决非无条件的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理的。”
李银河还说说:“这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
文中还提到雄性动物为了争夺一个雌性斗的你死我活,以此证明“爱的排他性”。她忘了一个事实,“自律”——推迟满足感,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有报道说,目前美国单身成年女性数量已经超过已婚女性,51%,显而易见这个数字是一步步升上来的,如果某一天升到61%、71、甚或81%,按照李心天教授区分心理正常就是与大多数人一样的统计学标准,到底哪部分人是异常呢?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problem。
最爱因而,爱情里的‘’感觉”,可以有,可以追求,作为基础接着应该走向下一步,你卓越,就创造亲密和承诺;你普通就维持平淡的日子。只是,千万不要抓住“感觉”不放,否则就患了“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综合症”、“视觉隧道效应”症等等,如果你再懒,再懦弱,只能蓬头垢面地“好离不去如赖婚着”。
哲学教授刘瑜,就是说“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那个北大还是人大教授——周濂的老婆,更是如此说:
事实一: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础。
事实二:爱情往往是短暂的。
结论:婚姻会越来越短暂。
显然,这里说的爱情是指“激情之爱”。
她的推论:
婚姻的平均长度将会短到人们觉得“得不偿失”、“结婚太麻烦”的地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
你看,你看,不是我们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