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幸福的,那时只知道自己痛快的玩闹,哪管父母的辛苦和生活的苦难。很多事都是长大后才慢慢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下来这段文字。
父亲出生在1955年,村里和他同辈的人中他算是比较年长的了,我有5个叔叔他是家里的老大。关于他的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首先应该是他和他的爷爷出门逃荒要饭的事了。每到清明和春节前后,父亲带着我回老家祖坟地去上坟的时候,父亲总会站在他爷爷的坟头给我聊起那段经历。老家的祖坟地在东山的一片松树林中,并排着有整个家族里几代老祖宗的墓地。每次总要一一祭拜一番才算了了心意,我年龄稍大之后父亲去坟地时总会给我聊起很多很多。
1960年,全国各地都在闹饥荒,关于哪个年代的故事书本中、电影里有很多的描述,然而我的记忆身处却另有文章。那故事是邻村二房的一位奶奶告诉我的,那时的父亲才5岁左右,每天光着屁股在泥地里瞎跑。等到饥荒开始了,”小鸡子“饿的发亮,肚皮薄薄的一层,那位奶奶告诉我。当时没有网络更美见识过非洲的难民,现在想来应该除了肤色不同,其他应该应该差不多吧。
每次和父亲一起,他总是喜欢和我聊他年轻时当兵的岁月。很可惜,我也有个军人梦,但是因为一次意外这辈子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从父亲口中几十年的絮叨中,逐渐清晰了他的军旅生涯。勉强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为了能够吃饱饭,为了把家里的饭省下来给5个弟弟吃,父亲穿上了绿军装,也许是初中毕业了,也许是眉目清秀长的还不错,父亲被安排在阜阳军分区干上了话务员。父亲虽然只当了4年兵,但是却是他一生的骄傲,每次酒过三巡必须要说他的部队生活,每次长途回老家在车上必须的话题之一。
从军队复原后,父亲原本有机会到县城电信局工作,但是因为那时娶了我的母亲,因为我的外姥(外祖父)却极力反对而作罢。外姥是工人身份,年轻时在皖南铜陵工作,远离家乡,母亲帮着姥姥带着我的两个舅舅一个姨勉强生活。无法顾家,让外姥十分愧疚,所以现在想来他也一定是为了母亲的幸福考虑,他说在外上班没有在家种地好。于是,父亲就这样丧失了吃商品粮的机会,直到六七年前父亲才每月拿到几十元的农村养老金和四年军旅生涯的退伍军人补助。记得父亲第一次领钱时高兴的像个孩子,他说:我也是拿退休金的人了,只是我听了后心理酸酸的。
父亲很开明,不只是部队生活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还是什么原因。村里和我同岁的孩童很多都是选择在小学或者初中就辍学了,而我和我的姐姐却一直上到了大学。我们的成绩并不优秀,特别是我初中毕业勉强考上高中,高中毕业勉强考上师范,对就是勉强。但是上学的机会主要还是得益于父亲对我俩的疼爱,1996年在乡里联中初二的我突然得知父亲给我们办理了转学手续,到了县城里最好的初中借读。那时是没有什么想法的,直到后来才知道那时是花了近万元找关系才得以成行,而那时“万元户”凤毛麟角,能够想象父亲当时下了多大决心。
父亲如今已经年近70,受到的苦难太多,然而他却没有向我说过一句苦,只是在合适的时刻向我和姐姐娓娓道来他年轻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