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读过一堆书、听过不少大咖演讲、买过很多知识付费课,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估计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样的疑问。正如那句犀利的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篇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同一个理论观点,正着说没错,反着说竟然也对。比如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中国人都听过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对吗?对啊。但总有人有异议,《精英日课》的万维钢老师就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比如说,在手术台上失败过的外科医生,再失败的几率也比别人高。两种观点,都没错。到底该信谁的?失败是成功之母里的失败,是好的失败,能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而万维钢老师说的失败,是不好的失败,很多失败带来的伤害大到不可弥补,应该尽可能去避免。越是听着相反的道理,越需要用脑子思考,反复辩证。
世界在发展,信息在流动变化,知识在不断的迭代,人也在不断地成长,认知需要不断的升级。我们在接收道理的同时,需要懂得辩证思考。很多道理都是互相矛盾的。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保守好还是进步好?遇到具体问题怎么办,没有固定的行动指南,没有标准答案。你必须参考两方面的道理,加入独立思考,自己做决策。尽信书不如无书,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独立思考,是真正吸收道理达到认知升级的关键一步。
我们有很多思维误区,比如喜欢把特例当惯例,伪成功学就喜欢把名人的偶然性成功当成普通人的行为榜样,结果大家心甘情愿地交智商税。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思维误区阻碍着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看清道理。如何避免陷入思维误区?多元思维模型,其核心就是跨学科学习。世间万物相互作用,只有把各种知识结合起来,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加以整合,才能获得全面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树理论、会计学、质量控制理论、误判心理学、微观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形成多元思维认知有很大帮助。跳脱自己的思维误区,建立多元思维,才能真正听懂道理。
有时候,即使有意识的建立了多元思维,我们也依然对道理无能为力。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左脑负责理性思维,右脑负责感性思维。我们大部分懂得的道理,都是左脑对右脑的逻辑归纳,并不全部覆盖。听过,知道,懂得,都不等于掌握。本质区别在于: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它变成你的能力。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偶然连接的,你只要不断地重复,它就会从偶然一次连接开始,逐渐建立一种固定的连接,而且这种连接重复的次数越多,连接就越稳固。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关键时刻想不到。怎么办?一次想不到,就多想几次。当时想不到,事后要反省。强化认知思维,需要不断的查漏补缺,才能形成更完善的系统,变成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谁都听过“选择大于努力”这个道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人在工作的时候,做到了自主选择?只有碰钉子了,工作力不从心了,没法升职加薪了,我们才懊恼的想起来“选择大于努力”这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听了千遍万遍。去做,去尝试,去实践。把道理内化成自己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模式,你才真正掌握学到的道理,把它们变成处理问题的能力。“一个道理必须经由你自己身体的证悟,否则这个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有些人学到了一个道理,就想着马上实现人生腾飞。上周看了职业规划的方法论,下个月也变不成职场精英。成功没有捷径,更没有速成的人生秘籍。同样的,再牛的道理,也没法立马改变你的人生。当一个人跳出思维误区,有意识的学习道理,通过辩证思考和反复实践,把道理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假以时日,人生境遇一定是会有所改观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