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县人,宋左丞相,南宋民族英雄。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01、自幼聪慧酷爱学习,被夸奖
1238年十月初八日,陆秀夫出生于长建里陆氏老宅。
陆秀夫三岁前后,江淮一带水旱连年,田地绝收,饿殍载道,人心惶惶。
为了生计,陆闻霆夫妇携清夫、秀夫离开老家,逃荒至京口,寄居在赵氏娘家堂舅赵士诚建于汝山脚下的一座小庄园内。
他自幼聪明超群,喜读爱国为民书卷,才思日渐敏捷,七岁便能诗文。
陆秀夫五岁时,和哥哥清夫一道,前往孟氏学馆,拜京口名儒“二孟”为师,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读书生活。
在学馆,陆秀夫认真学习,成绩优异,每逢假期或农忙季节,他常与同窗忘年好友郭景星一道,去京口南郊黄龙山下的鹤林寺小住。
白天“蕉窗论赋”,夜晚“抵足说诗”,还参加耕地、放牛、打扫山门等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深得先生夸奖。
02、三榜连捷,名噪一时
1250年,陆秀夫十三岁,遵师嘱随父亲返乡温习功课,以应县试。
走在范公堤上,父亲向他讲述范仲淹率领四万民工修筑防海大堤的故事,介绍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
自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陆秀夫牢记于心。
在长建里,陆秀夫住了一年多时间,寄读于酺神庙的读书精舍。
一到晚上,他就坐在神像前,就着神案上昏暗的灯光苦读不辍。
1252年二月,十五岁的陆秀夫参加盐城县试,名列第一。
四月,赴淮安府参加州试,又高居榜首,不但被选拔为贡生,而且取得了进入太学深造的资格。
他在州试“得贡”后重访鹤林寺时,曾写下《题鹤林寺》一诗忆及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
窗前多古木,床上半残编。
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
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1255,陆秀夫再赴淮安应乡(省)又夺得第一,1256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三榜连捷,陆秀夫声名大噪。
03、做幕府办事能力卓著,受器重
1259年,抗元名将李庭芝为两淮制置安抚使坐镇扬州,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距离很近。
庭芝,以网罗人才著称,当他听说陆秀夫很有才华后,就聘用陆秀夫为幕僚。
陆秀夫的才思清丽,陆秀夫办事干练,有条不紊,凡分配给他的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
他的性情十分沉静,不喜张扬。每当那些僚吏来拜访、宾主互相取乐时,只有陆秀夫独自一人在旁,默默无语。
人们都觉得他十分怪僻,难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
李庭芝知人善任,对陆秀夫的优点都看在眼里,对他十分信任。
后李庭芝虽改官迁徙,也不愿叫陆秀夫离开自己,并接连升迁,让他参预机密,主管机宜文字。
1270年,元军围攻襄阳,升任京湖制置大使的李庭芝率师驰援,陆秀夫以机宜身份随行。
1274,李庭芝制置淮东,又返回扬州坐镇,升陆秀夫为参议官,成为李庭芝幕府中的核心人物。
04、贾似道兵败,朝廷岌岌可危
127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元军一路攻入江、浙腹地,逼近南宋的都城临安, 一路进围江北重镇扬州。
贾似道派孙虎臣领步兵7万多人,驻扎在丁家州,夏贵带战船2500艘横列江面,贾似道则亲自率后军安营芜湖西南的鲁港。
双方一交战,孙虎臣由于资历较浅,威望不足以服众,对元军的攻击根本没有还击之力,不久就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元军乘胜追击,宋军被杀死、溺死者不可胜计,水都被鲜血染红,一应军资器械,尽为元军所获。
在元军逼近临安时,南宋朝廷立即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
南宋的中央官和地方官大多纷纷逃跑,或献城保命,坚持抗元的只是极少数。
05、临危受命,和谈失败
摄政的太皇太后,七十二岁的谢道清,守着五岁宋恭宗赵显,面对岌岌可危的政局,忧心如焚。
在这关键时刻,李庭芝更认识到陆秀夫是个栋梁之材,就把他推荐到南宋中央,希望他能发挥更大作用,支撑大局。
陆秀夫到达临安后,先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兼起居舍人,直至礼部侍郎。
1276年正月,陆秀夫以礼部侍郎身份赴平江与元人谈判。
他坚持“只议和,不投降”的原则立场,与元军统帅伯颜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但空手返回。
1276年1月18日,元军兵临临安,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宋恭帝赵显向元军投降。
06、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
1276年三月,元军攻破临安,虏全太后、恭帝(赵显)等北去。
陆秀夫与殿前指挥苏刘义等保护杨、俞二淑妃和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从嘉直抵温州瓯江口的江心岛,商定建立海上行朝大略方针。
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在福州正式登极称帝,改元景炎。同时,晋封他的弟弟赵昺为卫王,他的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
张世杰为枢密副使; 陆秀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文天祥也来到福州,被任命为枢密使同都督。
因为陆秀夫长期在军队里,熟知军务,所以被新朝廷进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
每当有要事,宰相陈宜中都征求陆秀夫的意见然后办理,而陆秀夫也全心全意为他参谋,言无不尽。
但不久,陆秀夫与陈宜中意见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将他免职。
张世杰知道了,非常不满,就对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动不动就罢免人?”
江万载则直接面斥陈宜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江万载的干预下,陈宜中不得不召回陆秀夫,以维持南宋小朝廷的正常日常运作。
君臣们流亡于海滨,所以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但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然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镇定自若。
有时在行程途中,陆秀夫会凄然泪下,用朝衣拭泪,直到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被他所感染,都无不悲痛欲绝。
07、再立新君,殚精竭虑维护小朝廷
1278年三月,经历了百余日海上颠簸的行朝,终于找到一个有暇喘息的落脚点,硇州。
然而,平地又起风波,刘深追兵再至,江万载父子奋力击退刘深,保护赵昰重新登上海船。
突然一阵台风把年仅十岁的赵昰刮落海里,赵昰身边的人全都目登口呆,年逾70的江万载奋不顾身跃入巨浪中将赵昰奋力托出海面。
江钲将赵钲拉扯回来后,再欲拉扯其父时,则已被海浪卷得无影无踪了。
赵昰也因惊悸在四月病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在这危急时刻,陆秀夫仍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
他说: “我们现在有许多官员,有政府机构,还有数万军队,还能够进行斗争,怎能轻易解散。”
于是陆秀夫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为新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五月改元祥兴。
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辅佐朝政,总揽军国大事;文天祥为右丞相,在陆上发展义军,以图收复失地,张世杰为太傅,负责军事指挥。
元军追击下,陆秀夫等拥护赵隰先是由浅湾逃到井澳,又逃到砜州。
在广东新会县南80里大海中有座厓山,与奇石山相对立,为潮汐出入之处,位置十分险要。
张世杰、陆秀夫以此为根据地,把赵昺和政府机构迁到厓山。
陆秀夫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军屋3千间,正殿曰“慈元”,供杨太妃居住,又召集工匠造舟楫,制器仗。
这时政府官员和兵民尚有20多万人,大多住在船上。政府下达的文件,都由陆秀夫制作。
赵昺年幼,正是学习时期,陆秀夫每天还要书写《大学章句》,给皇帝讲解。
但尽管这个小朝廷缺乏权威,每朝会时,陆秀夫必尽管这个小朝廷缺乏权威,每朝会时,陆秀夫必正笏而立,表情严肃。
虽然在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天都还是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
陆秀夫在海上的时候,将二王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
07、敌我悬殊,崖山兵败
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舟师攻厓山,张世杰深知士卒久居海上,战事艰苦,军心浮动,一旦登陆,难免溃散。
张世杰毅然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全部人马再度登舟,然后依山面海,将干艘战船用粗大绳缆连结成一字长蛇阵。
又在四周高筑楼橱,宛如城堞,将赵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厓山北山北部海面水浅,大船行驶极易触礁,张弘范便调舟师迂回到南部海面水深处,与张世杰的水军接战,同时断绝行朝运输淡水的通道。
二月初六拂晓,彤云漫天,风吼海啸。在元军各路舟师的强攻下,宋军的船队中突然有一艘战船的桅顶绳断旗落。
顷刻之间,许多舰船的樯旗也随之纷纷降落,宋军连日劳顿,没有战斗力,纷纷溃败。
张世杰见旗倒兵散,大势已去,连忙调集亲兵砍断船缆,准备轻装冲开血路,杀出重围。
08、国破家亡,壮丽殉国
时近黄昏,风雨大作,咫尺之间,景物难辨。张世杰趁着海面混乱让人驾轻舟去幼帝赵昺的座船,接他脱离险境,以便寻机安全转移。
一直在舟中观察着战况的陆秀夫见来接应者皆不是江万载父子平时所带护随帝后的亲随护兵,知道事已不可为。
深恐奸细乘机向元军卖主邀功,招致南宋末帝被俘或遇难,因而断然拒绝来者请求。
但他也知赵昺的座船笨重,又与其他舰船环结,行驶艰难。
陆秀夫估计已经无法护卫赵昺走脱,于是便当机立断,决心以身殉国。
陆秀夫手执利剑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他盛装朝服,继而又劝说赵昺。
“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
说罢,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他背起八岁的赵昺,又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船弦,
与他的小主公踏上了从临安到厓山的最后里程、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秀夫时年44岁。
几天后,张世杰也堕水溺死,杨太后听说儿子赵昺死去,悲痛欲绝,随即也跳海而死。
之后随同跳海殉国的朝廷诸臣和后宫女眷少说也有十多万人。南宋至此灭亡。
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忠心耿耿、在国难到来无法挽救之际,他毅然选择负帝投海,爱国之心可歌可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