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岁,昨天突然问:“妈妈,你为什么生我?是为了老了有人养你么?”我当时震惊、错愕,不知如何回答?我不知道六岁的孩子,内心居然是这么想的。
我也反思是不是平时教育哪里出了问题?可是反过来想,大人难道没有私心么?孩子的想法真的是错的么?我该如何引导孩子这个思想?
补充:我并不认可养儿防老一说,我也没有把养老问题放在孩子身上的想法。只是孩子这么说,有点难过,同时也不想让她从小有这个思想负担而导致害怕长大。
为什么我们听孩子说这样的话,会觉得震惊?因为我们现在缺乏一个所有人都接受并认同的要生孩子的理由。
在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一个人到了合适的年纪,就会自觉的接受父母的安排:结婚生子。
尽管那时候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物质匮乏,但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可以不成家或者成家了不要孩子。
与此同时,如果不成家或者成了家不要孩子的理由是没钱养活——要藏起来而不敢高呼的理由,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只会遭到嘲笑。
实际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是养儿防老这种赤裸裸目的的书面表达,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就很好的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问题确定的答案:为什么要成家、为什么要生孩子。
而当代文明中,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否定的答案:成家受禁锢,没有一个人活的自由潇洒;现在的养老院也挺好的,老了不用指望孩子,况且大多数也指望不住……
类似的理由越来越被我们所接受和赞同,所以”不去做“这些事(结婚生子)就成了自然的了,”去做“这些事就需要真正有说服力的理由。
随着传统理由的失效,不婚主义者和丁克家族逐渐增多。
对于思考这两个问题的人来说,就容易陷入困顿和迷惑。
一方面觉得接受传统理由有点迂腐落后,另一方面又没有新的理由可以被接受和赞同,所以这是(中国)当代伦理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断层。
如果要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要成家和生孩子,那就只能说是生物本能。
物种要保存自己,就必须要让每一个个体具备这样的本能行为,到了合适的年纪,身体内的激素和环境刺激会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两性行为。
但这样的本源解释不那么通俗易懂,更不利于传播,更体现不了当代社会的文明。
因此如何结合这些本质原因和当代文明对上述两个问题做出解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当孩子说“你养我就是为了老了以后让我照顾你”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传统理由所塑造的心理基础,更多的可能是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所产生的埋怨。
对于父母,即使内心里认可“养儿防老”,此时也不敢豪言壮语的说:是的,我养你,就是为了防老。
所以就出现了其他许多并不能让孩子接受的理由:我养你,是因为我爱你;我养你,是为了让你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这些理由故好,但只能是短暂的作为说服自己和孩子的理由。
当然,如果孩子产生这样的认识,仅仅是因为对父母严厉的反抗,那么父母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就可以消除这种认识。
但如果是普遍性的接受和认可这一观念,那么从长远来看,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了。
上面已经说过,这样的认识很容易和“不去做”联系起来,而社会的发展所要求的是产生“去做”的冲动和意识。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持有这样的观念,也不一定会给孩子的成长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只要我们能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品质,“生命意志”这只隐形的手会推动孩子好好生活。
此时,我们也可以坦白而真诚的对孩子说:是的,我养你,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你看看,学校里那么多的孩子,为什么我偏偏只对你好呢?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就要养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