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坛笔耕匠简友之家
读川端康成的《雪国》

读川端康成的《雪国》

作者: 筱笑盈盈 | 来源:发表于2023-05-18 14:38 被阅读0次

    坐在新华书店的阶梯折叠矮椅上读完了《雪国》最后一个字。

    从长长的隧道开始,在木屋前结束,火光照进心里,现实穿越悲喜。

    初次读《雪国》是在初中时,因为语文老师非常喜欢川端康成,总是推荐他。

    当时看了只觉无趣,但也还是记住了“穿过长长的县界隧道,就是雪国”这个文学名著中著名的开篇之一。当然不同版本的语言表述有所不同。

    当时看这篇小说时觉得无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波澜起伏,还觉得对话奇奇怪怪的,大多是情感爆发式的……可能是不太理解吧?

    逛书店时随手拿起的竟然就是《雪国》,于是又看了起来。这次应该算是真正的相遇吧。

    故事可以说简单到几乎没有,但却被川端康成笔触的唯美孤寂深深打动,平淡又悲哀的日本物哀美学随季节更迭,在心头落定。

    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完全是纤巧细腻的诗情之作。

    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上,列车驰往雪国。年轻男子岛村凝视着车窗,水汽中忽然映出一只流淌在黄昏山野灯火中的眼睛。

    一只美得异样的眼睛。一只对侧座位陌生姑娘的眼睛。

    而岛村此行想要探望的心仪女子,正巧与这只眼眸的主人有着细细密密的关联。

    读这本小说,就像置身雪原,感受冰雪、群山、洁白的世界,以及男女主人公因爱情所遭遇的挑战和迷惘。

    通过尖锐的描绘和缜密的对话,揭示出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呈现出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黄昏夕景在“镜子”底部流淌着。也即,镜中的映象和将其映出的“镜子”本身,就像电影中的重影镜头一般地移动着。

    出场的人物与背景毫不相干。可尽管如此,人物以其透明所喻示的虚幻,与那朦胧夕景的流逝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象征世界。

    尤其是当远山的灯火在姑娘的脸上亮起时,那种无以名状的美直令岛村心旌摇摇。

    晚霞虽已消退,可远山的上空依然绯色微明,故而隔窗望去,即便是相距很远的景物也依旧不失其形,但原有的色彩已经消失殆尽了,使得原本就平淡无奇的一片茫茫山野显得越发平淡无奇。

    然而,正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吸引眼球,反倒成就一股漠然而又浩荡的感情。

    (引自第6页)

    然而,对于都市情调的向往,她已乖乖地放弃,全都化作一场天真的幻梦了。

    因而在她的身上,纯粹的徒劳之感远较都市败落者的高傲不平来得强烈。

    虽说她自己并未因此而表现出落寞和无奈,但岛村却看出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

    而一旦沉溺于此种悲哀,恐怕岛村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也同样徒劳无益,并深陷于遥不可及的感伤之中而不可自拔了吧。

    然而,眼前的姑娘毫无颓唐之意,凛冽的山风将她熏染得双颊艳红、神采奕奕。

    (引自第37页)

    尽管驹子已倾心于他,但由于他自身的虚无心态却觉得那只是一种美丽的徒劳。

    然而,他越是这么想,就越是热切地感受到驹子那热爱生活的生命力。

    那种感觉,就跟赤裸裸的肌肤相贴似的。他为驹子感到悲哀,也为自己感到悲哀。

    他觉得叶子似乎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把这一切都看穿了。与此同时,他又深深地被她吸引。

    “真搞不懂。东京人就是复杂。估计身边老是乱哄哄的,所以才这么心思散漫的吧。”

    “什么都会散掉的哦。”

    “嗯,连命都会很快散掉的。走吧,去看坟吧。”

    “好吧。”

    “你看你,原本就不想看坟不是?”

    “哪里?只是你内心纠结罢了。”

    “我是因为一次都没去上过坟,才纠结的。真的。一次也没有。现在,师傅也埋在那儿了,觉得挺对不住她的。可事到如今,就更没法去上坟了。去了反倒显得假惺惺的。”

    “你看看,你这人才叫复杂呢。”

    “为什么这么说?正因为跟活着的人没法表达清楚,所以至少跟死了的人要搞搞清楚嘛。”

    (引自第111页)

    岛村在纯粹的雪国遇见了像雪般纯净的人,这美是爱的动机。

    他印象深刻的是印在车窗玻璃上的叶子和映衬在镜中白雪里的驹子的模样。

    而一切都在一场大火中戛然而止,与将落未落、但还是“哗——”地掉落的银河一起,定格成美的虚无,美的徒劳。

    再一次阅读《雪国》,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纯净与美好的所有想象。

    小说气质在烟火气之外,又有几分空灵、圣洁,充满朦胧而飘逸的美,如漫天大雪,裹挟着整个天地,人在其中分外渺小,却又绝对自由。

    这是一场最高虚构的雪,一场最多浪漫的梦。太阳出来之后,雪也就融化了,抹平了路过的足迹;而人也醒了,在梦的余温中,揣摩着梦的内容。

    川端康成先生的文笔极具清丽,甚至可以形容为清新脱俗,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他的语言达到了字斟句酌、颗颗珠玑的地步。

    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雪国》可谓是走进川端康成的文学王国、了解川端康成小说风格的绝好窗口。

    此外,这部小说入选了哈佛、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推荐阅读书单,回响至今不绝,可见其经典与伟大。

    他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语言简洁而无斧凿之痕,一如行云流水、极其自然。他的书高雅,故事都没有半点世俗龌龊,喜欢这样的作者。

    《雪国》在选题上和写作手法上,在我心中封神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就那么一点事,更何况是一把一利索的,川端康成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内,把两性关系诠释的如此清晰,除了令人恐怖的信息量之外,更多得益于举重若轻的写作手法……

    岛村是现代普世观念下颇具争议的角色,物质生活无忧,对事物三分钟的学术热度是他浓稠的避世投射。

    千事万物覆灭灰败终不过是他喜爱幻象的实证,驹子和叶子是这幻想的一部份构成,是三味线颤动鼓膜的声响,是冲天火光在瞳孔中的成像。

    勇敢、清澈、热烈共同冲撞着岛村,冲撞着满天星河,漫山风雪。

    清冷、凛冽的雪国,村民、游客、长长的列车不过都是万千雪花中的一片,溶化成过去。

    年少时觉得有些“矫情无用”的文字,经过时间的洗礼后重读,又有了新的滋味。

    这次再度读《雪国》让我读懂了,川端康成字里行间对于两性关系描写的微妙和细腻。

    ——

    “出了国界处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夜空下,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火车停在了信号站前。”

    川端康成自幼失去双亲,少年时爷爷奶奶去世,此后多年不断目睹身边人离世。

    也许他生命的起头,就预示了他忧郁又悲悯的性格,也预示了他今后必将如樱花般绚烂绽放,又快速凋谢。

    川端康成凭借《雪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读这篇的时候,我觉得主人公岛村只是一个不敢追爱,不敢做出承诺的人。

    但如果将岛村放到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这个人就不再像印象中那么无力和纸片化了。

    岛村对日本舞蹈非常热爱,但却转头去研究只在资料中出现,从没见过真人演绎的西洋舞蹈;他从东京一次次来到雪国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次又一次从城市中逃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岛村从自己熟悉的地方“逃逸”,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时代的悲情。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军国主义狂热时期,他不愿让自己卷入其中。

    但又想在这份浪潮中寻找一丝虚无缥缈的自由,想要在失控中掌控自己的心愿。

    岛村有着从军国主义旋涡出逃的决心,但这份决心,也有遭遇困难马上逃避的矛盾性。把这个矛盾性放到爱情里,遭殃的就是爱他的人。

    岛村身上的矛盾在于,有决心逃离,却没有彻底逃离的能力。

    所以他在见到让他心动的女子时,会有犹豫不决,也会有左顾右盼。

    他对驹子的怜爱是真的,对叶子的怜爱也是真的。

    情是真的,犹豫也是真的。但驹子是何其冰雪聪明的女子,她决口不提“爱”字,却处处暗示着爱。

    只是于岛村来说,这份责任终究承担不了。

    《雪国》的结尾既唯美,又震撼。这次读到结尾的时候,我仿佛真正明白了驹子口中一直所说的徒劳,但具体又说不清是哪种徒劳。

    再重新细细体会时,我知道了,也许男人和女人之间永远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女人的爱决绝而纯粹,男人却可以既关心前任,又拥抱现任,在多重爱恋中游刃有余。

    有人说岛村的原型是川端康成,但他本人却说,他是驹子。

    是的,驹子那颗赤子之心,正映射了川端康成的结局:“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有着常读常新的魅力。而一版好的译本,更能为经典锦上添花。如果只读一版《雪国》,那么我推荐徐建雄老师这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川端康成的《雪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nw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