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就像一张化学试纸,检测了老师是否有扎实有效的应对经验,是“闻风而动”还是“临危不乱”。
有一天我正在上课,讲到一道题,让在正确的答案下,写出自己喜欢的标记,我顺口就说了句,你可以再正确的答案下边打对号、写数字1也行,或者也可以写数字2。这时候我们班的一个漂亮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你不觉得2这个数字有歧义吗?班里的学习气氛被同学们的哄笑声给破坏了。面对此情此景,我没有慌乱,也没有发火,而是利用我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假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于是,我顺着同学们的意思说:“嗯,数字二确实有歧义,那数字三数字五也有歧义吗?这可怎么解释呢?我转下那个漂亮小女孩儿说:你能告诉我数字2有什么歧义吗?或者你也可以告诉我奇异这两个字怎么写?”这个女孩儿非常大胆的走上黑板,在黑板上写出了“奇异”这两个字,并且有点显摆的沾沾自喜的看着我,我没有直接评判他的答案对与错,而是做抚额叹息状说:快来救救这个可怜的这个同音词吧!
教室里响起了哗啦啦的翻字典的声音。
另外还有一件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到底是读二声?还是读三声?同学们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是应该多二声,我连忙说:“哦,我知道了。”边说边从自己的手提包里拿出来一张红色的百元大钞,全班同学立刻兴奋起来,真的是潜,是真钱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两件事之后,同学们对字典有了不一样的感情,遇到问题,自己查字典解决。我也乐意做一个“清闲”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