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辣椒,大大的惹人爱。
我一直都爱吃辣,但现在要被迫接受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但凡连续几天吃辣,不管吃的是超辣的螺蛳粉,中辣的毛血旺,乃至微辣的烧烤,都会有噩梦发生。对称的痘痘加上口腔溃疡,似乎已经成为我身体里的一条公式。
我隐约的推算出这条公式应该是去年冬天才成立的,果然是岁月不饶人。但我又发现,为什么年龄和我相仿的朋友,却可以大快朵颐的吃着一包接着一包的泡椒味猪皮纹丝不动,而走廊尽头的洗手间三进三出却是我的身影。
我试着去寻找答案,丁香园给我的回答是,吃辣不会长痘,吃高糖高脂食物才会长。我恍然大悟,决定实验一下。我连续几天中午吃沙拉,期间偶然吃点微辣的酸菜鱼。恐怖的是,这痘痘居然还是冒了出来。怀着这样的疑窦,我决定好好的了解一下吃辣和痘痘的关系,奇葩的是结论其实很简单,痘痘和辣椒关系不大,和熬夜的关系很大。但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关于辣椒的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湖南人爱吃辣,而广东人却不吃?为什么是辣味盛行全国,而不是咸味或酸味?基于这个契机,我写下这篇文章。
辣椒是怎么进入中国人的饮食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辣椒得以从美洲传播到全世界的关键节点,而辣椒在亚洲的传播,则与葡萄牙人更为密切。
葡萄牙人在占据印度果阿之后,继而征服了马六甲城,也给当地饮食带来了包括辣椒在内的一些原产于美洲的食物。而有明确的记载表明,马六甲城当时有中国商人在此贸易和居住。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辣椒是由这些商人带回中国沿海港口的。
有趣的是,无论是在美洲还是葡萄牙殖民地上,辣椒都是以食用为目的。但这些商人好像并不了解这一点,辣椒首次进入中国后,却被当作一种观赏植物。由于当时商人没有记录的习惯,现在也无法推测其间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因为当时明末江南的文人,有造园的癖好,而园林需要有奇花异草的装点,于是他们会雇用出海的商船去寻找这些稀物。也有人觉得,是中国人对外来食物的强烈戒备心导致的。但不管怎么样,辣椒终于进入中国,确切的时间是十六世纪下半叶,大约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
那不禁要问,辣椒在中国是基于什么原因被发现可以食用的?下面是辣椒进入中国后,传播的路线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582/07865b00238fe0b4.png)
其中贵州和陕西是两个关键的节点,贵州最早出现有食用辣椒的记载,而陕西是辣椒向中国北方传播的重要地点。
可以看出最早接触到辣椒的东南沿海和较早接触辣椒的中部交通枢纽城市都没有发现辣椒的食用价值,反而是内陆偏处一隅的贵州最早食用辣椒。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就需要回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主食和副食分开,主食可以是米饭或面食,副食可以细分为有营养价值的副食(如肉类、蔬菜、水果等)和进行调味的副食(如豆腐乳、辣椒油等)。
而在中国,粮食短缺问题长期存在。体现在饮食上就是,人们只能先去保证主食的充裕,而有营养价值的副食是没有精力获取的,但是干巴巴的吃主食实在过于乏味,结果就是调味用的副食变得十分重要。
在沿海地区,可以以海产品为原料,比如以虾酱、咸鱼作为下饭副食。由于靠海,盐的获取相对容易,所以一些咸味的副食并不昂贵。对于一些河流密集,商贸发达的地区,即使不产盐,但交通便利,也容易获得盐。只有那些又不靠近盐井,同时交通闭塞的地区,盐的价格较贵。当地的贫穷居民倘若遇到人口增长,又因为吃不起或吃不到以盐为主的调味副食,因此不得不在其他路子上寻找出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代盐,从用草木灰烧碱来代盐,用酸代盐(贵州酸汤鱼可曾吃过),最后想到用辣椒代盐。可以看出,食用辣椒是贵州山民缺盐的无奈之举。
星星之火,就从贵州这里点着。到了康熙末年,贵州各地已经普遍大量食用辣椒了。与贵州相邻的云南,湖南,四川也受其影响。等到时间越拉越长,辣椒的足迹慢慢的也就遍布中国。
湖南人为什么爱吃辣,而广东人却不喜欢?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有人应该会归结为气候原因。
比如有这样一种解释,长江中上游地区冬季湿冷、日照少、雾气大,需要吃辣来达到祛湿抗寒的功能。而北方虽然寒冷但是干燥,日光多,所以稍微点辣就足够。而东南沿海地区虽然潮湿但气候温暖,因为吃了上火,所以不辣。也就是说越是湿冷,越能够吃辣。我们可以看看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582/8356d3c9835ab0a8.png)
这张图显示的是2014年全球干辣椒产量前十的国家,可以看到喜好吃辣椒的国家,比如印度、泰国都是又干又热。而全世界最冷最湿的地方是北欧,但他们是不吃辣的。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吃辣椒可以祛湿驱寒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如果我们追溯上火、祛湿驱寒的来历,可以发现它是中国民间从中医理论书籍中引申出来的概念。它们都是民间的说法,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没有相应的名词对其进行定义和辨认。
广东本地人不吃辣,天然的就认为广东水土湿热,吃辣会产生热气。这种想法的起源,是因为广东僻处南疆,长期被示为瘴疠之地。中原人不得已南下逃难来到此处,难免有种恍惚之情,缅怀中原的水土。而喝凉茶一方面可以“去热气”,一方面喝茶本就是一种中原文化习惯。长此以往,喝凉茶可以“去热气”的惯性就扎根下来。
湖南人爱吃辣,一方面因为当地饮食文化丰富,有多种多样的饮食风格。另一方面相比于其他地区,湖南较早食用辣椒。有人或许会说,那不对啊,贵州不是食用辣椒的起源地吗?但印象中好辣的地方没听过贵州。那是因为贵州没有湖南文化昌盛,没有那么多文人诗句去赞颂,导致我们印象里的错觉。
所以无论是吃辣会导致上火,还是可以祛除湿气,这些都是人们选择吃辣或不吃辣,给自己找来的心里慰藉,让人们享用食物时,有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罢了。
为什么是辣味盛行中国?
近三十年来,大量的人口流动到城市,我们这些来到城市的移民无疑势单力薄,急需通过社交来加强自己的联系,而通过的方式,通常都是吃饭。(如果一个人是你朋友,却没有和你吃过饭,这在中国是不可理喻的。)
在订餐馆时,干瘪的钱包已经帮我们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偏向辣味的菜系。因为辣味菜肴通常比较廉价。可以看看大众点评网统计的各个菜系的人均消费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582/330be58228ff0652.png)
西北菜和新疆菜有不少面馆,其中西北的兰州拉面更是广布全国,东北菜有一部分是以饺子作为招牌,台湾菜比如永和大王,卖的是早点和卤肉饭。这些菜系大都是快餐小吃到餐馆的过渡品,是不能成席的。如果说你要请人吃饭,是不大可能选择这些菜系。除却这些菜,可以发现价格靠低的菜系,湘菜、湖北菜、云贵菜、川菜恰恰是辣味菜肴的典型。
所以是移民选择了辣味,选择辣味的原因除了便宜之外,还有吃辣可以一起忍受痛苦,达到互相信任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