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司马迁《报任安书》句解

司马迁《报任安书》句解

作者: 东方时报 | 来源:发表于2018-01-06 15:09 被阅读0次

司马迁《报任安书》句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相传,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囚后,被关在羑里(yǒu lǐ,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5公里处)。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

姬昌被囚禁7年的这段时间里,就推演伏羲氏所画出的八个“三画卦”,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通过推演,把“三画卦”两两相叠(我们现在称为“复卦、重卦”),改造成了“后天八卦”,并且为它写了“彖辞”(彖 tuàn,彖者,材也。“材”通“裁”,有裁断之义。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叫“彖辞”。 彖,本义是包边、包括,引申义为“总括”。 “彖辞”是《易经》的专用术语,指“总括之辞”、“小结”,即小结一卦之辞)。

再后来是孔子给此写了《十翼》,合在一起称为《周易》(这整个过程很有可能是经过两代人才完成的,这里面应该还有武王的功劳,不过选人选代表)。

《周易》是《易经》的一个版本,现在我们所知的还有夏朝的《连山易》与商代的《归藏易》,但这两个版本皆以失传。估计当年还有各式各样的版本,而大家都接受,并且推广的可能是这三个版本。

至于文王为什么在牢里会想要推演八卦,一者说他可能认为他就要交代在里面了,所以想要留下些什么东西,把自己的经验与学识都倾注在里面;二是也有一些宣扬自己的味道吧,比如《坤卦》里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拿张当时的地图看看姬昌的地盘,再看看纣王的地盘也就不难理解了。

给大家讲个“吐儿冢”的故事吧:

吐儿冢的来历

传说在很早以前,商末周族的领袖“季历”被商王文丁杀害后,季历的幼子“姬昌”继承了王位,即周文王。姬昌是个贤明的君王,继位后不久,便使周族渐渐强大起来,从而引起了商王殷纣(帝辛)的疑忌和不满。

有一次,殷纣王听信宠臣崇侯虎的谗言,随意找了姬昌一个差错便将他抓起来,囚禁在今天汤阴的羑里城。

姬昌的大孩子名叫伯邑考,天性纯孝,听说父亲被纣王无端幽禁起来,便召集周族的臣下商议。伯邑考主张由自己带了珍宝到商作抵押,换回父亲,周族的老臣们都劝说:这样太危险了,商王原来是忌妒周族兴盛才这样做的,商王若把伯邑考也扣留下,那周族会更糟。伯邑考坚决地说:“如果商王把我也扣起来,还有我弟弟呢!你们可以先帮我的二弟发监理朝政,为救父亲,我决定冒险走一趟。”群臣见伯邑考执意要去,便将此事禀告给伯邑考的母亲,母亲虽然也觉得此去凶多吉少,但为了拯救姬昌,只好依从了儿子的主意。命次子发暂时摄理政事,让长子伯邑考带着宝货到商都谢罪。

姬昌囚在羑里,殷纣王还是对他放心不下,因为许多人都说姬昌是个圣人,在狱中还潜心钻研《易经》,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可加害,纣王心里越发妒忌。这次姬昌的儿子伯邑考来了,纣王便想出一个残忍的办法来处治他。

纣王吩咐左右把伯邑考杀了,并剁成肉馅,包成饺子,送去给姬昌吃,看他知不知道是自己儿子的肉。使者捧着人肉饺子,宣称是商纣恩赐给姬昌的。姬昌拜受了人肉饺子,心知这肉必有缘故,但不知是什么肉。因为他囚在羑里,与外界隔绝,自然想不到儿子前来,只得遵依规矩,将饺子吃下,将肉汤喝下,然后谢恩。使者回报纣王,纣王听罢抚掌大笑说:“谁说姬昌是圣人,他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了还不知道呢!哈……”

后来,有人将这事告诉了姬昌,当姬昌明白了人肉饺子的来历时,懊悔万分。他每天跑到“演易台”的后边,把吃到肚里的那揪心裂肺的肉呕吐出来,一边吐一边痛心地说:“吐的都是我自己的儿啊!……”“吐的”与“兔子(的)”谐音,安阳本地方言一般是将“子”读作“的”。传说姬昌吐出的肉,变成了很多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腾云驾雾飞上了月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姬昌从肚里呕吐出来的食物便形成了一个小土丘,后人称为“吐儿冢”。

当地老百姓还有句歇后语“吐儿冢坡上的兔子----打不得”。这句歇后语说的是这之后人们作为纪念周文王,在羑里城盖了一座庙,在庙里塑上文王金身,还禁止在庙圆圈打生(打猎),不知哪一代有一个外地狩猎人到文王庙打生,一箭射着一个兔子,兔子带着箭飞跑,他在后边紧紧追赶。兔子跑到庙里不见了。猎人追到庙里,看到门槛上插着根箭。这时,从门里边走出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对他说:“年青人哪!儿孙们给你一直磕头,你可别再狠心射了。”说完不见了。这个猎人进去一看,庙内塑像和刚才老人一模一样儿,顿时醒悟,跪下磕了三个头,离开了。

还有一说,是这样的:有个打兔子的追着一只兔子来到文王庙,连射了七八箭都没射着。打兔子的一边追一边觉得好生奇怪:凭自己的箭法,每箭都是百发百中,怎么这次偏偏都是箭快追上兔子的时候不是偏了就是落了地。正觉奇怪,就见兔子绕过一堵墙,远远的站在那里,红眼睛盯着自己还朝着他打躬作辑哩。心里话,神了,遇上神仙了。这兔子肯定不是凡物,看来这文王庙坡上的兔子是不能打的。此后,他便再也不来这里打兔子了。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这文王庙附近也就再没有人来打兔子了。

还有一说就是文王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忍痛吃下他的肉。

顺便给你说下安阳的景点:殷墟,袁林,文峰塔,岳飞庙,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最近新建了一个文字博物馆,免费的,还有就是羑里城了。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都说的什么故事啊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tì)傥(tǎng)非常之人称焉。[摩:通“磨”。倜傥:卓越豪迈,才华不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文王”句]:传说周文王被拘禁时,把《易》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

[“仲尼”句]: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围攻、绝粮等困厄,因道不得行而作《春秋》。厄,受困,这里指政治上的不得意。

[“屈原”句]:屈原被流放后,才写出《离骚》。赋,写作。

[“左丘”句]:左丘明失明后才著《国语》。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关于他眼睛看不见的事,他书未见记载。《国语》是否为他所作,学者多有疑问。厥,副词,才。

[“孙子”句]:孙子即孙膑(bìn)。他所作的兵法早已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孙膑兵法》残简五千九百余字。膑,挖去膝盖骨的一种肉刑。修列,著述、编著。

[“不韦”句]:吕不韦贬蜀后《吕览》才流布于世。《吕览》,即《吕氏春秋》,吕不韦为相时命门客编写的。迁,被贬谪。

[“韩非”句]: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说难》、《孤愤》是韩非著作中的两篇。 大抵:大多。 发愤:抒发内心的激愤。

仲尼厄而作《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历史记载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武庚于朝歌管理商遗民,设三监.(另封箕子朝鲜).管蔡武庚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商丘),

孔子讲学图(8张)  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

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丘明,姜姓,丘氏,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楚国名臣左史倚相的孙子[1]。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 [2]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注:《国语》简况?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然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4、屈原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5、宋玉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不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是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相传他早年曾经与庞涓一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膑骗来。孙膑到了之后,庞涓越发害怕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盖骨,并在额头刺字。孙膑也因此得名。庞涓的目的是想把孙膑埋没起来,让世上再没有同他竞争的对手。不久,有位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

孙膑的军事才能不久就被齐王发现了。当时,齐威王常常与王公贵族们用比赛驾驶马车赌输赢。田忌过去比赛,常因马的足力略差一点而告输。孙膑观察了这种比赛之后,发现马的足力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间相差也并不悬殊。有一次,孙膑对田忌说:“你可以下大赌注,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孙膑的意见同齐威王与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

等到比赛开始之前,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赛,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们的下等马比赛。”三场赛毕,两胜一负,终于赢得齐王的千两黄金。田忌因此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在向孙膑讨教兵法中深感孙膑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下拜他为将军。孙膑赛马的故事,从此成了军事谋略学最原始最生动的事例。

周显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由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齐王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齐王于公元前353年派田忌为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率兵前去

救赵。田忌想领兵直奔赵国,孙膑劝阻道:“凡是要解开纷乱的丝绳,一定要找出它的结头,不可用拳头乱砸;要解劝斗殴的,不可帮着去打;避实就虚,在形势上阻遏制止住敌方,自然就可以解围。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它的轻兵锐卒必然都在前线,老弱残兵留守国内,您不如引兵围攻大梁,占据交通要道,攻打它防卫空虚之处,魏国一定放弃攻打赵国而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了赵国的围,又收到了攻击魏国弊弱的效果。”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的建议,将主力集结于预设阵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准备歼敌。大约在十一月间,庞涓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中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战,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桂陵战后的十三年(前341年,齐威王十六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于是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魏国国君魏惠王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于是,他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骠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孙膑还具体提出了诱敌的方法:就是在与魏军接触后就假装败退,退却中第一天挖10万个炉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第三天减少为3万个,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迅速减弱,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3天,士兵就逃走过半了!”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今汉南范县西南),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就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头木头上写

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一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说:“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但他还不服气,在自刎之前慨叹:“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凯旋而归(参见马陵之战)。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孙膑兵法》总体上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孙膑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这些都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孙膑无论是指导田忌赛马还是指挥桂陵和马陵之战,都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略上能正确地选择作战时间、空间,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用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示敌等谋略使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特别是其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1][2][3]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注:《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

《吕氏春秋》当中既有儒家和道家思想,又有墨家和法家思想,也有阴阳家和纵横家思想,其他如名家、兵家、农家、小说家等派,无不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1],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2]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相关文章

  • 司马迁《报任安书》句解

    司马迁《报任安书》句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

  • 没有被温和相待的温和之人

    这几日又读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前没大注意,原来这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得知任安差不多已经确定快要离开人世...

  • 宫刑什么时候才能是一个可以彻底消失的名词!

    报……书 这个题目是根据司马迁写的《报任安书》而来的,那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委婉的拒绝了任安求救...

  • 2019-01-30

    孤独而又伟大的灵魂!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谈起 每次给学生上古代汉语课,我都会讲教学大纲要求之外的《报任安书》,虽...

  •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

  • 报任安书·司马迁

    文前言:本文为司马迁受腐刑后写给友人任安的信,代表中国文人普遍志向之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便出...

  • 司马迁《报任安书》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少卿足下: 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用谨慎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上,以推荐贤...

  • 报任安书之原文学习

    我现在只想写完这本书!致敬司马迁写给任安的《报任安书》公元前九十三年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我听说提高...

  • 2

    今天学习了两篇古代的爆款文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报任安书主要讲了写文章要善用修辞,比喻,排比,...

  • K98(补)《报任安书》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史圣”。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任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迁《报任安书》句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yy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