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看到读书群里一位姐姐于凌晨分享的喜悦:伙伴们,我的对未来的设想基本都实现了,你们呢?
虽然,这个觉得基本实现了过去之未来设想的人不是自己,但身边人的那种喜悦,还是隔着屏幕传递到了我的心里。何况今天是周一,这种别人传递而来的喜悦,无疑是让人振奋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相隔多远?这大概取决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除此之外,起到决定性意义的还有毅力、耐力、挫折商、行动力……我们见过太多有理想的人最终败给了现实。也可能,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这种无奈或妥协。
但,这种“失败”并不意味着终局审判,因为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有能力根据现实来调整我们的目标,或者行动。
理想,是动态变化的。它通过一个个“对未来的设想”的实现而成为现实。理想作为人生的大目标,大方向可能变化不大。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未来的设想”是不同的。比如,小学时,我们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中学时,我们的理想变成了当影视明星;到了大学,我们的理想可能就变成了早日有车有房。
从天马行空,到切实可行,“对未来的设想”的变化,也显示着个体逐渐成熟的轨迹。
这也符合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目标分解。
印度国宝级导演兼演员阿米尔·汗在谈到拍摄《摔跤吧!爸爸》时先增肥拍摄年老的父亲,然后再减肥拍摄影片开头的摔跤手的经历时说:
“如果你想做成某件很难的事情,你只看最终结果的话,会觉得这太难了,肯定完成不了,这就像登一座高山一样,如果你一直看着山顶,你会觉得你永远爬不上去,所以这里有个诀窍,不要看最终的目的地,永远只看下一步,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到哪里,集中注意力到下一步就行。”
只看最终目的,我们会觉得好难。但是如果把“达到目的”拆解为一个个可实现可预期的小目标,完成起来,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要轻松很多。比如,当年考心理咨询师时,时间非常紧迫。一想到要在2个月时间内看完两大本教材,还要刷足够量的习题,就觉得头皮发麻,真是想放弃的心都有的。这时,光有“没有退路”“必须为此一博”的坚定意志力可还不够。拆解目标,将时间表细化到几天内完成教材的某部分学习,几天内完成哪一章的集中刷题、查漏补缺工作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小目标按期完成的正向激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并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回顾起这段历程,我想群里小姐姐说的“实现了对未来的设想”,大抵也是这样的喜悦——上一个人生阶段设下的人生目标得以实现,wo~超爽的!然后,这股力量又会继续陪着我,往再下一个人生目标前进!
这个过程中,目标实现本身是值得关注且让人雀跃的,而更值得人铭记的,是实现目标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它们会以记忆的形式,存储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带给我们更多的力量。
所以,目标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一个个“对未来的设想”构筑起了我们通向明天的阶梯。
拾阶而上,我们才能看到更宽阔的世界。
对于梦想来说,不怕慢,就怕“惧而不前”。
据说鸟类飞翔时每秒振翅50-80次,那么,我们就以每秒振翅10次为目标先,然后再慢慢实现每秒振翅20次、30次、40次、50 次……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