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投资
行为金融学课——学习笔记(四)

行为金融学课——学习笔记(四)

作者: 张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1:24 被阅读17次

    上一篇的文章中,对认知的非理性到决策的非理性进行了梳理,这一次,不妨来认识一下我们平时最容易踩的坑都哪些?

    1、该不该买熟悉的股票

    大名鼎鼎的投资大师巴菲特,提出了著名的能力圈这个理念,恪守这个理念,只投资自己看得懂的股票,看,就连大家崇拜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也是只做自己熟悉的股票。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这个观点,视乎被无数投资者奉为自己投资的经典理念,但是对我们普通人真的适用吗?

    其实我倒不是否认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这个观点,只是怀疑对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说的熟悉,跟我们普通投资者散户所谓的熟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曾经网上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你为之奋斗一辈子的目标,也许只是别人的一个起步...专业的投资者对于一直股票的会做非常详细的研究,更何况是投资大师巴菲特,对一直股票的研究程度一定是常人之所不能及的,而普通的散户对某一只股票的熟悉程度往往流于表面,或许是在新闻杂志上的一篇报道,或许来自于于亲友的推荐,很多人其实连股票背后上市公司的年报都没看过的,所以普通投资者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到一个困境——本地化偏差。

    何谓本地化偏差呢,举个例子,上海人可能更偏爱上海的股票,北京人可能更偏爱北京的股票,本地化偏差是资本配置的错误方式,主要的问题在于分散化不足,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人具有模糊规避的心里,模糊是一种不确定性,相比于同样也是不确定的风险,模糊是连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概率都不知道,这比风险更让人受不了,于是,通常情况下人非常讨厌这种模糊性,因此会选择它的反面,即相对熟悉的事情,所以,投资熟悉的资产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风险集中,当然对于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来说,集中投资是有利的。

    2、为什么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还是赔钱了

    投资说白了,更多时候比拼的是资产配置,投资界传奇之称的加里布林森曾在一篇著名的研究中指出,资产配置,即资金如何在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类资产中配置,对总收益的影响超过90%。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扎心的事实,认识到了集中化投资的弊端,也把鸡蛋放到了不同的篮子里,可是结果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所有篮子里的鸡蛋都被打翻了,归根结底,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仅仅做到了简单的分散化。

    简单分散化最常见的偏差“1/n法则”,所谓“1/n法则”其实就是简单平均,想要做到分散风险,其实什么样的鸡蛋放在哪些篮子里是最有讲究的,即所谓的资产配置,例如多少比例存银行、多少比例投债券、多少比例买股票。而这些觉得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收益、资产的风险和自己的风险偏好。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最优资本配置比例取决于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人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计算适合自己的配置比例。

    3、来回倒腾还不如不动

    在股市有这样一个现象:金融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亏损多、机构投资者亏损少,这到底是为什么?

    直到2000年,这个谜团首次解开了。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学者,巴伯和欧迪恩通过分析35000人的交易数据,发现股票换手会增加交易成本,换手率越高,投资者的净收益越低(净收益为总收益减去交易成本)。他们还把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了金融学顶级期刊JF上。

    这个统计结果揭示的是,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多了!不少人自认为对某些股票很熟悉,会反复做同一只股票,买进后再卖出、卖出后再买进,反反复复。无论你怎样频繁交易,与你买入并持有,总收益是差不多的,但会损耗成本,最终的结果是,来回倒腾不如不动。

    投资是门学问,更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持续学习新知识,就是最好的姿势,行为金融学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经过很多人实践过的真知,所以,学好这门课,让我们理所当然过好这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金融学课——学习笔记(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ig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