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参加公益宝贝培训的第三天,终于听到了有点激动的东西,今天上午是北师大的陶传进老师讲项目运作,陶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一名学者,务实、正直,不严虚,早前因为评估的关系,陶老师对百特很熟。茶歇时我过去跟他打招呼,他直言:“我对佰特印象很深,你们做的比今天在座的机构做的还要好,比国内很多机构都要好”。这样的评价是很有分量的,这次来参加培训的58家机构应该算是业内比较首屈一指的组织了,因为公益宝贝的门槛非常高,如果哪个机构有项目在公益宝贝,都相当于有张金字招牌,所以这次来的机构都算很好的机构了,而陶老师说我们比这些机构还要好,那真是极高的评价了,所以小伙伴们要对我们自己很有信心啊。
陶老师为什么会认为佰特的项目做的好,听完他的课我也有了答案,因为佰特是真正有项目模式的。有很多机构,项目模式还没搞清楚,就做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参加各种评审会讲的一套一套,显得很专业,而这种专业只是纸面上的专业,根本不会产生项目效果,但却有相当一批人沉醉于项目管理很执着。陶老师的一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如果一个机构除却项目管理+组织战略+使命愿景,它还剩下什么?可能已经有很大一批组织已经什么都不剩了,而听到这个问题时,我突然觉得很骄傲,因为佰特还剩项目模式,我们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其实就是为什么陶老师这么认可佰特的原因。我们做的事情,为什么做,全都是从一线积累出来的,我们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项目效果的需要反过来设计项目模式,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每年都做迭代,保持更新和进步,而不是像很多机构那样,假设出一个问题,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然后去硬套到项目实施中去,这种项目真的是浪费资源,但不可否认的,这样的机构在目前也很有市场,比如参加政府招标,甚至很多专业基金会的招标,都很容易中标,套路熟练了。所以我觉得很有趣,鱼龙混杂的行业里千姿百态,各有活法,那我们是哪种姿态呢?我觉得我们很难像别人,因为我们做的就不是传统公益的范畴,很难按常规让资方或公众理解佰特所做事情的价值,所以,也许佰特最好的姿态就是做自己,成为公益行业一股独特的清流。我曾经也常常担心这样会不利于筹款或品牌传播,但随着我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像陶老师这样的人,就会慢慢发现其实懂我们的人还是有,只要坚持做,就一定能获得认同我们的人,而有时候我们认为的弊端,恰恰是我们最闪光最有价值的地方。
关于使命愿景,陶老师的说法又把我逗乐了,他认为,一个老拿愿景使命说事的机构通常是没有进入专业化的轨道。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使命愿景不一定能说的出来,往往心里很懂,但一表达出来就没有那个意思了,如果表达不清楚就不用天天盯着这个事,搁在心里就好,成为指挥我们行为的信念,重点是怎么做事,解决问题。这话说的我确实有点哭笑不得,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因为使命愿景的事情搞一大通,一季度还搞了很长时间说使命愿景怎么调整,到现在似乎仍没有确定的表述,难道我们这么在乎使命愿景,说明我们也还没进入专业化的轨道?写到这里我又笑了。我觉得使命愿景有一个清晰的表述是需要的,尤其像我们这样团队分布广泛,又处于快速变革的阶段,清晰的表述利于大家去理解佰特的现在和未来追寻的方向,但同时,我也发现我们确实很难把使命愿景说的特别好,让大家都认可,这就是尴尬的地方,也许,但表述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心里明白这个事,知道该怎么做事,也许也是个可行的方法。但我还是非常喜欢那句使命描述:帮助每个孩子从依赖到独立。很有力量,这样的使命,我愿意追随。
从陶老师口中,我也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拥有非常广泛实操经验的学者是怎么看待我们做的事的,他认为财商教育最大的价值是理性思考,用最有限的资源去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是现在整个社会都非常缺乏的能力。关于我说我们做的事很难被大众理解,他反而来安慰我说,你们做的本来就不是传统公益,别人不理解就不理解,你们以后对外介绍时不妨就直接说乡村孩子有什么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就可以了。感恩又遇见一位好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