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年,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总会时隐时现。童年的经历是抹不去的。
我是家中长女,父亲还在外地弹棉花,母亲还要继续做点小买卖,所以搞卫生这种事自然就是我的任务了。
在母亲的要求下,家里所有的凳子都得刷洗干净。凳子都是木凳,灰尘以及被烟火熏的黑黑的,我把凳子摆在院子里,提着一大桶水,放一些洗衣粉,用刷子使劲刷,直到刷的白白的才罢休。
就是这几个凳子也要刷洗一天。
门窗和家里的其他家具也是必清洗的。
冬天天气冷,那时候没有手套,我就烧一壶热水放在一旁,刷洗了一会儿,小手冻的通红了,就往热水里一泡,暖暖手。
吃完除夕饭后,大人会给我们准备新衣服,然后一遍又一遍叮嘱我和妹妹,在大年初一要讲吉利的好话,不准讲不好的话,难听的话。
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好话,什么是不好的话。所以,为了怕犯错,我基本不太讲话。
初一早晨,我的父亲会第一个起床,打开大门。每当听到别人家的鞭炮声,我还是很期待自己家里也放鞭炮。
记得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放鞭炮,他说:人家放了鞭炮,你又不是听不见。放鞭炮,就是浪费钱!
父亲是个实用主义者。一切有用的就买,其他的,他都不会买单。
现在想来,完全能够理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有八口人要生存,肯定先保证必备的生活用品。
每年过年,母亲都要买了一捆新布,请裁缝到家里给每个人做一件新衣服。
五个女儿,就要做五套。我们都是穿着一样的服装去亲戚家拜年。现在想来,还蛮有意思的。
每年初一,我们起床后就会给父母拜年,说一句:爸爸妈妈,给你们拜年,祝你们新年快乐!
母亲就安排我们坐在桌前吃年货,吃汤圆。这些吃的基本都是自己家做的,比如炒红薯,花生,豆子,烫皮等
接着,父亲母亲就领着我们去伯父伯母家拜年。
一般这个时候,父母带头说拜年的话,我们跟在后面再说一遍。小时候,我们都胆小,哪怕伯父伯母家就在隔壁,也不敢放肆。
初二,父母亲就又会领着我们去外公家拜年。听妈妈说外婆在我两岁时就得病走了,所以我根本没有印象。我的妹妹们更是不知道。
记忆中的外公是吃素的。每次去他家,他都在静坐。所以拜年结束,我们就会直接回家吃饭。
外公家离我们家很近,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走路10多分钟吧。
走在路上,我们都很雀跃欢喜。一行七人还是很有气势。一路上还会不断地遇见走亲戚拜年的来来去去的人。
那时候,都是走路拜年。哪怕再远的路,也是走路。
我的姑妈家就比较远了,要翻过一座山,还要过一座独木桥,大概要走三个小时。
去姑妈家的人就更多了,我们一家7人,伯父伯母家有5人,一路浩浩荡荡,边走边看边说,挺好玩的。
每年姑妈都会做很多好吃的摆上桌,还会给我们小孩子一人一个红包。
所以,我们特别喜欢去姑妈家拜年。
唉!可惜姑妈在我师范毕业一年后因病就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60703/d08f6cea72d72ed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