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差回来,小家伙见到我都会特别的嗲,这个特别除了是表达程度的副词之外,还有一层含义是真的很“特别”。基本见面好不了几分钟,一定会用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表达对我的依赖和想念。能够明白,她是在测试我是否足够的关心爱护她,哭的时候不停的偷瞄我的表情,如果主动上前,会哭的更厉害,如果不闻不问,还是会哭的更厉害,每次这种情况,如果我已经很累了,保持情绪上的平和稳定,实在是一件很耗费能量的事情。
小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婴儿期的拥抱和哺育,到现在的年纪,自我感受更多的来源于家长陪伴,特别是陪伴时的情绪稳定。孩子也会用各种法子去试探,去挑战情绪稳定的底线。这种斗智斗勇,家长想一直保持上风,确实不易。这个时候用鸡汤的爱与包容来鼓励父母,恐怕会时不时的耗尽父母那已经被生活折磨所剩不多的正能量了。
一般来说,当我还没有失去理智的时候,对于胡搅蛮缠的小家伙,我会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处理:
首先,先去识别小家伙当时的情绪,是生气,还是伤心,抑或不爽,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的目的,能不能换成语言来重新表达,去猜测她的意图,是想要抱抱,还是礼物,还是对她的绝对的关注,或者是别的什么。如果这个目的推断的准确,那么下一步就会比较轻松了。
然后,根据推测的内容去尝试,抱一下,和她聊一聊,对了就会很快平息。如果不对,直接询问,希望我怎样做可以让她高兴,有时候会得到正面回应。
如果以上无效,那会找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分散娃儿的注意力,比如最近这次正好带回来一只我们小时候玩的小青蛙,迅速吸引来娃的注意力,马上就不闹腾了。
若是手边没有合适的玩意儿,我还经常会采取的方式就是和她耍赖,比如她哭,我就学她哭,声音比她还大,音调也模仿她,一般来去几次,小家伙就会破涕为笑。还会尝试的就是把说的话自己胡乱唱出来,瞎唱,小娃也会觉得有趣,很快就顾不上哭了,接下来亲亲抱抱嗲一嗲,小家伙就没啥情绪需要宣泄了。
如果自己本身就有些烦躁,听到哭闹声属于火上浇油。当我意识到自己即将控制不住的时候,会告知小娃,我现在很累,情绪不是很好,马上就没有耐心了。有时候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小朋友都是天生的外交家,察言观色一流。所以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状态,小家伙反而更容易接受并且迅速调整。
如果已经控制不住要爆发了,那么可以选择回避,躲开,以避免直接冲突。当然,总有避免不了和不想避免的时候,那么硬是压着自己也是反人性的,放自己一马,小家伙也要学会处理他人的狂风暴雨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