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参加工作接触聚酯行业,当时不知道周期理论,只听到行业里的老人都有一句经验之谈:“好三年坏三年,涨涨跌跌又三年”。现在看来,聚酯行业的库存周期真的走的是非常明显,凭记忆看一看聚酯行业的历史走势多大程度上符合康波理论,并推断一下未来走势。
聚酯属于石化和纺织的交叉行业,上游是石油化工,下游是纺织。纺织工业是第一轮康波繁荣时期(1782-1802)的主导产业,石化是第三轮康波繁荣时期(1892-1913)的主导产业。在1782-1802年间,因为人类刚刚把蒸汽机工业化,机器规模化地代替了人力,在那个时代,蒸汽机就像是1991-2002年间的互联网对世界经济的意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第五轮康波繁荣时期(1991-2002)的主导产业)。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机器纺织大规模代替人力纺织,对于产业效率的提升是革命性的。(还记得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机器纺织替代人工纺织的场景吗?)
中国有个词叫“衣食住行”,服装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需求产品之一,在化学纤维被发明之前,人类的纤维消费主要靠棉花、蚕丝、毛皮等天然纤维解决,显然获取成本高、效率低。1940年英国人J.温菲尔德和J.迪克逊在实验室内研制成功了聚酯纤维(涤纶),195X年实现了工业化量产(美国),中国大概在197X年开始量产。如今,纺织纤维中,70%是化学纤维(化纤),化纤中,70%是聚酯涤纶,中国的聚酯产量约占全球的70%。
中国目前主流的七大民营聚酯化纤(恒逸、荣盛、桐昆、新凤鸣、恒力、盛虹、三房巷,以下简称化纤)企业大多在2000年左右成立,这也可以算是中国化纤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元年(2000年是第五轮康波繁荣的尾声)。
恒逸、荣盛、桐昆、新凤鸣差不多都在2000左右开始建设第一套聚酯,恒力是2002年开始建设第一套20万吨聚酯;盛虹、振辉、申久都是2003年开建第一套20万吨聚酯。聚酯(包括配套的纺丝)的建设周期(从开始建设到投产)通常在1.5-2年,所以第一轮投产高峰在2002-2005年。第一轮聚酯产能建成达产后,我清晰地记得2006-2008是聚酯行业的第一个低谷阶段。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清晰记得宜兴的华亚化纤以当时前后3年最低的设备价格和信贷价格,投资了他们的第二套30万吨聚酯装置,2011年左右投产后,差不多两年就完全收回了投资(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在内约4-5亿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2009-2012是聚酯行业的第二轮景气周期(如果把2000年左右聚酯产能规模化建设前的繁荣定义为聚酯行业的第一轮景气周期的话)。差不多在2012年左右,当时某央企出价30亿左右(大约,具体记不清了)追着要收购华亚的全部股权(当时其资产价值约20亿吧),被华亚老板郑总拒绝,仅仅三年后的2015年,华亚一再折价,追着要求对方收购,对方却不要了。
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的民营化纤企业家们从零开始,差不多每一次赚到钱后都all in,发展成今天的七巨头(恒逸、荣盛、桐昆、新凤鸣、恒力、盛虹、三房巷),都已实现资产的证券化。在这十八年的历程中,曾经参与竞争的企业家数量也许至少要翻两到三倍,为什么就这7家胜出了?我想除了果敢、坚毅、勤奋、良好政商银关系,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踩准了节奏,把握了周期。印象最深的是江浙两省几家在2010年开始建设的(一些是试图往聚酯上游发展的,原来从事聚酯下游产业的,一些是原来从事聚酯行业扩能的),实力相对欠缺一些的民营企业,相继在2012-2015年的低潮期破产被兼并。
从行业周期回顾的角度来说,2000年是规模化产能扩张的起点和上一轮繁荣的顶点。2000-2002年是产能投建的时期,2002-2004是投建产能达产的时期,2004或2005行业景气度开始回落,2008年底次贷危机爆发后到达谷底。这一轮谷底,虽然大多数企业都很困难,但破产的企业较少(记忆中有华联三鑫,绍兴纵横和吴江的10万吨聚酯破产)。2009年行业景气度开始回升,至2012年达到顶峰。2012-2015年底是新一轮下行周期。这一轮下行周期中,记忆中江浙地区有12家(华特斯、明辉、龙腾、红剑、远东、赐富、康鑫、华鑫、翔鹭石化、远东石化、宁波三菱化学)20万吨以上的聚酯/PTA企业破产被兼并(目前这12家破产清算后被兼并的企业大多已经重新开工生产,保守估计2017年前后,江浙地区又有100万吨新建产能将在2018-2019达产)。2016年初开始新一轮上行,至今(2018年6月)仍未见景气度回落迹象(价格有筑顶迹象,利润仍维持高位)。
根据康波理论,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之一,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获利后增加新的产能需要时间,且新产能的投放和需求的增长之间存在延迟和错位。且长鞭效应会导致上游的供给能力被需求的多级传递放大,从而造成失真和最终的供给过剩。
大宗商品的四周期嵌套模型是:第一层次是60年左右的康波周期;第二层次是25-30年的产能周期,10年上升,20年下降;产能周期的启动点序列是:1945-1972-2002-2030;第三层次是18-20年的超级周期,2001-2010-2019;第四层次是涛动周期,一个超级周期内部存在三个涛动周期,分别为2001-2008,2009-2015,2016-2019。
第五轮康波的大宗商品牛市是2000-2012年,2008年是大宗商品十年牛市的第一头部,2012是第二头部,2008年底和2015年底是双底,2018或2019可能迎来新一轮周期前的最终底部。
第五轮长波周期中:1991-2000繁荣,2000-2008衰退,2008-2020萧条,2020-2030回升;
2007年是第五轮康波的四周期共振高点,2018-2019是四周期共振低点,本轮康波的万劫不复之点。
套用康波理论解释聚酯行业过去的周期波动,2000-2018这一时期,是第五轮康波的衰退-萧条时期。2000-2012是本轮康波的大宗商品牛市,也正好是聚酯行业蓬勃发展的12年,2008和2015两个反转点也与大周期点位吻合。从小到大来说,2001-2008,2009-2015,2016-2019,聚酯行业的实际周期波动与涛动周期相吻合;2001-2010-2019,与超级周期也相吻合;1945-1972-2002-2030,与产能周期也大致吻合。(不够吻合的地方是,2012年以后,产能仍然在扩张,最近一轮的产能扩张时期是2016-2017两年,将在2018-2019达产,会不会导致幻灭时期(2018-2020)的暴跌?)
按照康波理论,2018-2020是四周期共振低点,第五轮康波的万劫不复时期,2020-2030期间回升。2000-2018年间,聚酯行业的周期运行基本遵循康波规律。
PTA、MEG是聚酯涤纶的主要原料,在目前人类的纺织纤维消费中,约占70%的市场,其最终源头是石油。按照康波理论,长鞭效应会导致上游的供给能力被需求的多级传递放大,从而造成失真和最终的供给过剩。假设2020是第五轮康波的最终低点,那么现有的产品,无论是聚酯、PTA、MEG,还是原油,都应该是充分过剩的,且其过剩性,会在这一轮筑底中,显现无疑。这是最大级别60年周期意义上的过剩,这些过剩的产能最终被市场消化,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2020-2030)。当然,价格的最大跌幅,已经在康波一次冲击(2008年10月)和康波二次冲击(2013-2015)中跌完。(也许到哪个时候,市场才会认识到所谓“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让我们大胆预测一下2018年中期-2030年聚酯行业的走势:
1、2018年中期-2020聚酯行业将大概率回落,价格现2000-2030年间的最终低点,PTA价格破4000,乙二醇破3500;
2、2020-2030年间,新建产能将绝迹,聚酯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七巨头之外的小型聚酯企业加速淘汰。(这一次可能是真的淘汰了,2005年前后建设的聚酯装置将被彻底淘汰出市场。以2000年为起点,至2030年,正好符合30年资本设备寿命极限。2030年,市场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出清,伴随在这期间酝酿的新技术创新,迎来新一轮繁荣周期)目前的聚酯7巨头进一步整合成3家左右,排除三房巷,其目前的市值也仅有可怜的21亿,不到恒力(723亿,2018年6月22日)的一个零头。其他六家中,大胆预测恒力盛虹合并,桐昆新凤鸣合并,恒逸荣盛合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3、纺织产业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将加速向印度、巴基斯坦、印尼、越南、甚至朝鲜(不是要改革开放了吗?)等东南亚国家,中东欧,南美,非洲地区转移。在第六轮康波繁荣周期,中国企业在纺织产业链的位置将前移至第五轮康波繁荣时日本、韩国、台湾的位置,即从聚酯产业,往上溯至PTA、MEG乃至PX和炼油产业(不排除期间有更新型的纤维被发明,替代目前占主流的聚酯涤纶,但纺织产业永远会是一个巨大产业,人类永远要穿衣服);
4、未来十年是大宗类资产的战略建仓期,当然,可能没有多少人有实力,有信心,有勇气买入了。都知道市场贪婪的时候应该恐惧,市场恐惧的时候应该贪婪。知易行难。又有几人能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