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相互依存的,实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解释和预测现实,而规范理论则能帮助我们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 ( 瓦茨、齐默尔曼著,陈少华等译,2006) 。鼓吹实证会计的人,认为规范研究在提出某一结论时,尽管具有内在严密、一致的论证过程,但无论是选题、例证的搜取,还是最后结论的形成,都包含有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判断(如好的、不好的等);而实证研究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让经验数据等来证实或证伪某一假说(hypothesis)。通过这一思想所形成的实证会计理论,其内容是经验的,而非价值的或评价的(刘峰,1997)。此之谓实证方法引以为荣的“价值中立”。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解释,实际中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何尝不夹杂着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甚至是为了解释方便的、具有功利性倾向的价值判断呢?
刘峰(1997)也对实证会计的“价值中立”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按照实证会计研究支持者的观点,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那些需要理论的人提供有效的解释或“借口” (excuses),因此,研究人员的偏好、对预期收益的考虑,都会影响甚至左右到研究者的过程和结论。他举了个有讽刺性的例子,我觉得说得很好:实证会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反管制的呼声日涨。一些企业或团体资助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为其向政府游说,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因此,大部分实证会计的研究结论,都直接或间接地符合了“反管制”这一大的命题。
因此,我认为,关于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过是在理论上成立,但“价值中立”这个前提在实践中,面对利益时根本不可行的。如同我们的很多政策初衷都是好的,执行起来就变了味道。我不禁又想到了基于数学模型的那些价值评估的结论,在利益面前,你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