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作者: babybus_hentai | 来源:发表于2016-03-24 10:25 被阅读111次

    先说说书中讲了什么吧,其实之前听过ac讲过课,也仔细研究了下这本书。
    提一提书中提到的部分公司

    AT&T公司创立于1877年,最开始称作贝尔电话公司。它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是顺应了时势的发展。人们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不方便的通讯方式,必然要求更为便捷的沟通方式的出现。于是,贝尔发明了电话,并组建了公司。AT&T公司长期称雄于有线和无线通信领域,旗下的贝尔实验室

    苹果
    众所周知啦,现在都快出7了,现在的分期购物已经成为时尚 ,PC发展初期的苹果是便宜的低端品牌,现在是高端的时尚品牌。乔布斯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
    苹果在微机领域已经不可能替代兼容机和微软的地位,所以乔布斯干脆往高端发展,讲究性能、品味和时尚。乔布斯做iPod时采用的是典型的优化现有体验的替代产品法。随着互联网、声音和图像压缩技术的出现,这些数字化了的音乐和录像很容易传播。用户已经有了很好的习惯,不需要再重新培养一个市场。
    音乐版权市场的改造方法:将价格策略最强硬的索尼摆在最后进行谈判,逐步瓦解联盟。还是坐拥用户后倒逼上游的策略。

    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出现往往是增加了市场的效率。效率增加之后中间环节会变少,整个产业链产生的营业总额会变少,但是会改变市场份额的分布。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摩尔定律说: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倍。从二战后至今,IT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是每1~2年翻一倍,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
    摩尔定律决定了
    ①IT公司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
    ②由于有了强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
    ③摩尔定律使得各个公司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
    安迪比尔定律说的是软件会消耗掉摩尔定律提供的更高的硬件性能。
    反摩尔定律说的是如果IT公司比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同样性能的产品,公司的营业额就会下降一半。
    在美国的IT主要市场,基本都是一大一小两个竞争者。比如Intel和AMD;IBM和SUN;

    在很长时间里,Intel的产品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的产品。
    全世界曾经在80年代的时候怀疑美国的半导体技术是否会落后于日本。当时Intel放弃了低端的存储芯片,将这个市场让给了日本,而专注投入于处理器领域。之后Intel靠80386完成了对IBMPC兼容机市场一统江湖的伟业。
    优秀公司的发展路径应该是扩张->选择->淘汰,如同水母一样有节奏地一张一收一张一收。优秀的管理层可以判断未来的趋势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资源配置。好像一句话有些轻描淡写,其中涉及的决策流程太过复杂。也许你会说这个是事后诸葛亮,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理由了。
    在市场走势不明的情况下要采用快速迭代的方法试探消费者,获得反馈之后选择方向。Intel在选择生产x86兼容芯片还是转到精简指令芯片的道路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在一种芯片市场较小时,Intel很难做到盈利,不幸的是很多新的市场在开始的时候规模总是很小的。所以公司内部的创新部门应该有不同的考核机制和KPI,不应该只是营收一把尺。

    微软
    乔布斯错误的告诉了盖茨未来个人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这次不经意的泄密改变了乔布斯的世界观,导致之后乔布斯在执掌苹果时奉行严厉的保密政策。
    在技术嗅觉上,乔布斯好于盖茨;在商业眼光和经营上,盖茨强于乔布斯。盖茨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在微机工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只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间接垄断了整个行业,因为操作系统和别的软件不同,是在买计算机时就预装好的,一般用户没有选择权
    平台型产品一定要免费,这样才能铺量作为以后的渠道,这是对用户方面;免费了之后开放,这是对开发者方面。微软将BASIC免费提供给IBM,同事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每个拷贝5美元)将DOS预装在IBM-PC上,这个价钱便宜得连盗版都懒得盗。初期的DOS系统没有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进程的管理;在任务管理上完全是串行的
    竞争当中,预判对手的下一步行动很重要,高手过招取胜之道,是抓住对手的失误。
    20年前PC市场 IBM+MS VSApple的格局,今天正在移动设备上上演,Google+众多手机厂商 VS

    Apple。苹果还是没有变,一整套系统是封闭的。当时麦金塔即做硬件又做软件,硬件做的太快没有合适的软件用,软件做得太快硬件跟不上。由于没有大量的开发者来提供第三方优秀的软件产品,若论今天的苹果比以前多了什么,是iOS上完整的用户支付渠道,所有有大量优秀的软件。
    微软内部曾经爆发过视窗派和浏览器派的争论,分别代表企业级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一方认为当计算机从单机使用进化到互联网上网使用之后,浏览器将不再是众多应用中的一个,作为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它的重要性会增加。另一方认为企业市场方面微软还需要加强,而且与当时微软的核心竞争力相匹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00年的互联网泡沫,让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倒闭,微软看似抉择对了,稳扎稳打;但是再后来互联网泡沫中生存下来的雅虎和Google彻底地在互联网领域超越了微软,雅虎和Google将大量人们会在操作系统级别使用的服务搬到的网上,削减了消费者对于操作系统和其上软件的依赖。

    IT领域的发展就是一波波的浪潮,幸运的公司能够赶上一波,即使不怎么费力,也能够风光的过上几年舒服的日子。对于互联网领域,浪潮的周期更短,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可在IT领域又有70-20-10的规律。就是在一个细分的市场,往往只能容下一家大的,占有7成的市场份额,还有一家老二,占有2成的份额,其它的若干公司,只能分剩下的1成份额。赢者通吃,在IT领域显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如果做不成老大,是很难办的。就像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确实很热闹,谁都看到是一种趋势,可无限的机会并不代表你就能做起来。对于大公司,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什么不能在每一波的浪潮上独占鳌头?答案就在基因。就像人的性格很难改变一样,公司的基因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公司在一个领域越成功,它积累的文化、做事方式、流程、决策机制等,越适合这一个领域,那么在面对新市场时,越扭转不过来思维。这就是为啥微软注定要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衰落。关于这一论断,并非吴军的原创。在克里斯滕森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里,已经详细分析了这一规律,但并没有用基因一词。书中讲述了IT领域的曾经的和当下的巨头们的发展史,论证了一波波浪潮的特征。就像说人这一辈子是一命二运三风水一样,公司的发展不可能只用浪潮来归纳。管理、创始人的个人能力、资源等等,都可能影响到一个公司的发展,理解浪潮,可以减少发生以卵击石、螳臂挡车的惨剧。

    2.关于书中的一些细节
    1.他(乔布斯)甚至答应一年只拿一块钱的工资……(不由敬佩)
    2.书中有部分内容是错的,鉴于网上一堆,可自行百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浪潮之巅》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rr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