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勇敢前行,志在登顶
自我存在、社会存在与本真存在

自我存在、社会存在与本真存在

作者: 呱呱呱爱啊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11:40 被阅读0次

    昨天为工作上的一点小事控制不住跟一位平级同事发脾气,结果没过多久领导指示下来,我只能乖乖按照领导要求去完善工作。我发现非常搞笑的是,跟那位平级同事我就感觉控制不住情绪,而跟领导相处,我感觉好像无论如何都心平气和没火气。

    看了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先生的《被讨厌的勇气》,我才略有所悟。这本书是介绍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提到,表面上我们看似由于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所以才会跟人发火,实际上这样的“因果论”是错误的。实际的真相是我们往往会下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发火”当成一种人际互动工具,通过这种工具来达到控制别人、迫使别人屈服的目的。这就是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

    也就是说,那些整天号称自己脾气很大、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其实并非真的缺乏理性与耐心,恰恰相反他们非常理性,他们会特别理智把“发火”或愤怒当成一种屡试不爽控制特定对象(比如平级同事、比如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工具,用这种工具来企图肆意控制别人。

    这种理论也就可以解释为啥我只在平级同事面前控制不住情绪,在上级领导面前却始终心平气和。很显然,那完全是基于理性权衡发火所带来的成本利弊的结果。敢跟领导发火?除非我吃饱了撑的!

    事实上,包括愤怒、焦虑、抑郁、自卑等一系列情绪感受或自我评价,都是自我基于某种人生目的的一种生存策略或生活型态。很多深受自身焦虑、抑郁消极情绪或自卑感受折磨的人,往往会下意识地安慰自己或开解自己,“只要我不再焦虑、不再抑郁、不再自卑等等之类,我一定会过上像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而事实上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只是一种自我催眠、自我逃避人生成长责任的糟糕借口而已。

    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我们之所以会深陷焦虑抑郁、消极自卑等等心理泥淖无法自拔,并非是自己无力摆脱这种内心困境,而是因为这种困境让我们“不停受益”,通过这种困境达成了我们无意识层面的某种“生活目的”,所以我们才舍不得摆脱它。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我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多年来我深感自己深陷焦虑不安的内心困境无法摆脱,我感觉自己内心充满了深重的自卑感,对自己哪儿、哪儿都不满意,多少次幻想如果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该多好啊!实际上通过这种种焦虑不安、自卑胆怯的一整套心理防御机制,我成功地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去面对真实生活中人际互动、人际交往的重大人生课题,最大程度逃避了自我成长所必然要面对的未知风险与严峻挑战。我只要不停给自己洗脑“我很弱、我很自卑、我很差劲”,就会允许自己始终停留在自我中心主义的暗黑井底,不用去面对跟他人互动可能带来的人际伤害、冲突、折磨,当然也错失了与人联结的美好、鼓励、支持、成长与发展。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每个成年人始终都要面对“交友”“工作”“婚恋”这三大人生课题,而人所有烦恼在本质上皆来自于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如何克服这种烦恼,找到人生自由与幸福快乐,最根本还是要勇敢承担起自我人生责任、建立起与他人的横向关系、最后再持续追寻“共同体感觉”。

    承担自我人生责任

     

    承担起自我人生责任,就是从今往后要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抱着怨恨父母、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的转嫁责任心态来企图逃避自我人生成长与发展责任。

    比如可能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会以“童年伤痛”等理由来怨恨父母,觉得父母当年没有好好养育自己,从而造成了成年后自己自卑脆弱焦虑不安等一系列深层心理问题。而阿德勒坚决反对这种“过去决定现在”的因果论调,这种因果论思想容易让人陷入宿命论及虚无主义陷阱——容易让人逃避自我人生责任,反正过去无法改变、人生不能重来,我这辈子都被父母给毁了,只能在怨恨父母的消极心理泥淖中沉沦下去、了此余生。

    阿德勒坚决认为,根本就没有“童年伤痛”“过去伤痛”这回事。是因为你为了逃避当下的人生责任,不敢勇敢去追寻自我人生成长与发展,所以才下意识挖掘出“童年伤痛”这个挡箭牌来说事,以便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逃避责任、堕落下去。虽然这种观点有点极端,但并非毫无道理。事实上心理学实证研究表明,那些当下生活顺遂幸福的人,回忆往事时通常会想起很多美好记忆;而那些当下生活坎坷多舛之人,则通常容易回忆起那些糟糕消极的过往记忆。

    人不仅是自我命运这部电影的主演、编剧和导演,更是这部电影无可争议的首席剪辑师。过去经历虽然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但对过去经历的提炼、剪辑及赋予何种意义和价值,则取决于你当下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视角。

    比起不那么在意或被过去经历束缚,勇敢选择去开拓当下人生所要承受的不确定性、未知风险与挑战,沉溺于所谓“过去伤痛”所自我营造的心理监狱,虽然很痛苦很受束缚,但至少这种生活很熟悉很确定,没有那么多的人生挑战和未知风险需要面对。

    而要真正承担起自我人生责任,就要有勇气面对当下的真实自我和真实人生,不再拿什么童年伤痛、过去伤痛,不再拿父母、他人、外部环境等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彻彻底底担负起自我成长的“首席责任人”,充分清醒意识到,只有你、只有现在的你,才是决定你接下来每一步人生走向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

    正如美国伟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所言,“人生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你认清,你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你而生,你不会迁怒于你的母亲,不会怪罪于整个大环境,也不会归咎于国家总统。你意识到,只有你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与他人建立横向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倡导人与人之间建立横向关系,也就是平等尊重的人际互动关系,而与横向关系相对的则是“纵向等级关系”,比如上下级之间就是一种纵向等级关系。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地位、职务等级、社会身份存在差异,但人们之间的人格始终是平等的,这就是横向关系的根本涵义。

    当你与一个人建立横向关系时,就有可能与其他人也建立平等尊重的横向关系;而当你与一个人建立纵向关系时,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趋向于纵向人际关系。纵向人际关系讲究上下尊卑、讲究等级秩序、讲究竞争杀戮、讲究成王败寇;而一个人内心所谓的自卑感,其实也就是来源于纵向人际关系的心理后果,你觉得自己不如人、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才自卑、才胆怯、内心才深受折磨。

    而横向关系则强调的是在各自承担好自我人生课题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尊重、相互鼓励帮助。你完成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同时不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你不用活在别人的期望和眼神中,也不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期望和要求活着;你始终在跟自己比,追求自我超越,而不用一根筋地只知道跟别人竞争较劲,自然用不着高己卑人或高人卑己。如果别人需要帮助,也不吝伸出援手,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在每个人眼里,他人不再是竞争对手乃至“不共戴天的敌人”,而是相互支持鼓励的人生伙伴。这种简单清爽、友善互助的横向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支持成长。

    追寻共同体感觉

     

    一个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童年至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人的存在状态属于“自我存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感受,同时非常在意父母、师长尤其是同龄人的目光和评价,并非他们真的在意他人,而是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这个阶段的少年努力探索自我性格、喜好、优势特长等,慢慢学会理解并接受自己,逐步发展出内在和谐统一的“自我同一性”。

    从青年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一直到中老年,这个阶段属于“社会存在时期”,这个阶段的人最重要的身份属于“社会存在身份”。作为社会体系之一员,他们要面对“交友”“工作”“婚恋”三大人生课题,并在努力解决这三大人生课题过程中与人联结,为家人、为朋友、为工作团队以及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心血智慧、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从中老年到人生终局,这个阶段属于“本真存在时期”,这个阶段的人随着退休后年岁渐长、身体机能逐渐衰老,不可避免要面对人生终局的逐渐接近。面对广大无尽虚空的存在本身,作为人类个体来说,无论前半生取得了多大的世俗成就,其此刻内心只会体悟到对存在本身的深深敬畏感、谦卑感与臣服感。在存在本身面前,人开始反思并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勇敢承担起自我人生责任、努力奋斗过所以无怨无悔,还是浑浑噩噩逃避责任、岁月蹉跎荒废一生……本质上所有这些均由你自己决定。

    从自我存在阶段、到社会存在阶段、再到本真存在阶段,不管是否愿意,人都需要逼迫自己不断走出自我中心主义、世俗享乐主义、社会等级主义的舒适区,勇敢归属于“家庭共同体”“团队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乃至更广大深邃的“存在共同体”。每个人活着皆是自己的中心,但却不是社会系统的中心,更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社会系统的一份子、你是世界的一部分,最终都要回归于社会大系统、世界共同体、乃至存在共同体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存在、社会存在与本真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se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