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敦煌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诫说要先研究一两本书,看起来才会有感觉。
在西安的所谓书城找了很久,却没有发现适合的版本。大多是有关甘肃的旅游路线什么的,不是和壁画本身有关。所以在去鸣沙山之前,就在酒店对面的小书店里搞了两本。其中一本是非常有用的,图文并茂,看起来不费劲,讲述的也比较喜闻乐见,此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淹没的宝藏》。
花一个晚上的时间研读,看到一半却睡着了。第二天一早爬起来,像考试前还没看完复习资料似的惴惴不安,连忙拿出来继续翻完。吃完早饭,脑子里还仍然都是那些什么经变啦人字披啦藻井啦供养人啦这些有趣的新词儿。
莫高窟,有关这名字的来由,据说有很多种解释。
说法一:此地自古以来有莫高这个地名,窟凿在这里,就叫了莫高这个名字。
说法二:当年凿第一个洞的法师乐僔道行很高,后世为了纪念以及赞颂他的功绩,取名莫高,意味着后人不能高过他的修行。
说法三:莫高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解脱。
本人赞同说法三,What do you think?
同是名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有很大的区别,保护力度也有明显高低。云冈基本是一字型的,散个步就可以几乎走遍所有洞窟。莫高窟是层层叠叠的,要上要下,还有到地下通道里观摩的。云冈多是那些雕刻出来,敦煌不仅有雕刻的,更有画的。云冈的窟比较浅,基本在窟外就可以观到全貌,没有专人陪同讲解。莫高的窟比较深,有的象套房子似的几进几出,有专门的导游陪同进窟讲解。云冈的窟可以随便拍照,莫高的窟不能拍照,因为壁画不能经受闪光刺激。
看过了莫高窟,第一感觉就是精致,第二个感觉是太精致。古代人太有时间,太有精力,太有人力,太有才力和财力了。一个小小十来平米的窟,要造佛像,要画藻井,要四周都描绘上佛经里的故事或者诸如莲花飞天的装饰,需要一万个工人日夜不停的好几年时光。最大的那个佛像,当地人称九层楼,是武则天登基时开始修造的,依山而凿,修了整整12年。这个两千年前的巨人,依然巍峨艳丽,让人无比震撼,是敦煌一个象征性建筑。
莫高窟里有个藏经洞,这个故事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当年王圆禄偶然发现被尘封百年的莫高窟,就是因为这个藏经洞。但是里面大小数万珍贵经卷,被他送的送,卖的卖,流失惨重。国家保护起来的,大概10%都不到了。如此精妙的洞窟,辉煌又苍凉的历史,就像命运多桀的美人,看得人是扼腕长叹。保护它繁荣它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到现在也只能继续摸索。如今开放的洞窟,每天也限制浏览人数。
开放的洞窟,分为普通和特别两种。普通窟,开放的有那么一二十个,一个人平均可以看八九个,跟着讲解员随机浏览。特别窟,看一个要额外收费,有专人掌管钥匙。因为看了书,发现很多我们想看的壁画和佛像都属于特别窟,比如蒙娜丽莎微笑的禅定佛,未生怨的故事,反弹琵琶飞天。。。。正在哀叹,不知道我们中了什么彩,管钥匙的一个GG居然主动给我们开了257窟,这个特别窟里有着大名鼎鼎的九色鹿的故事,是莫高窟里第一次出现连环画形式的经变。
黑洞洞的窟里比较杂乱,看上去有点像是为专门的研究人员准备的小凳和梯子,随意的散放在窟内。GG打开手电,带我们到佛像的后面,只见九色鹿的画像就安静的在壁上,虽然有些斑驳,但栩栩如生。
这些壁画实在太精美了,饱含上千年的智慧和能量,难怪张大千花了两三年的功夫,专门驻扎临摹。其实,两三年怎么够。很多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都搭进了青春,搭进了毕生,也在所不辞。
看过了敦煌,发现即使白给我一个瑞士籍法国籍,我也未必会要。中国实在拥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历史和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