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去压马路,回来的路上到药店(先声再康)买一盒药,开始想直接买两盒的,恰好店员说店里仅剩一盒叫我明天过去拿,结账时走医保,随口问了一下价格,单价42.3,虽然知道药价一直很贵但还是被有点被惊到。回到家里就打开某东搜索,想找同产地同商标同含量的做一下对比,再次被惊到,某东价格两盒50,没有活动没有优惠的情况下。
虽然也就几十块钱的东西,但足可以称为价格悬殊了,大概两倍的差价,不禁让我困惑:既然是同样的药品(不法制药商应该不会明目张胆的冒充同产地同商标的药品吧),为何两个渠道的差价可以相差近一倍?这个差价如何产生的我不知道,或许是与平台合作或许是运输成本的关系等等!
但此时,我又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假如我是需要国家帮扶的老人,我买药只能就近药店一种渠道,那么仅仅依靠国家下发的补贴对一个经常用药的老年人来说,昂贵的药价该如何承担,这一群体不是正需要被照顾被优待的群体么?也恰恰是这一群体结结实实的承担着药店的医药定价!
如此看来,以后药店不用去了,网购就好,省钱省力。当然,网购药品得需保证不是假货才有意义!
补充:又想到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的评论,是说医院的移动支付、在线挂号、网上预约等对老年人来说非但没有便利,还恰恰耽误了老年人的看病就医。老年人若没有子女的陪伴,他们对这些是不懂的,一时半会也不会看懂怎么操作,而工作人员大多会不耐烦的告诉你看贴着的提示看说明,诸如此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