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把你的答案写黑板上。”
她的答案全对。其他同学有问题,我便让她解释了。
她看了几分钟说:“我不会翻译。”
“那你怎么做对的?”
“凭语感。”
“不会翻译就是不理解,不理解能做全对?奇了怪了!”
“把你不会的绕过去,会多少,翻译多少。”
她不会的地方,我加上了补充。但是她翻译着翻译着哭了。
“你哭啥?你不会我引导你。”我看了她2秒钟,便让她坐下了。
剩下的有问题的题,几乎都是我讲的。部分解释,向全班提问,会的同学一起说。
到办公室里,我把我对这个学生的不解告诉了其他老师,她们都说她太脆弱了。
我还是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晚自习的时候,便把她叫到办公室。我提前做了功课,发现她数学特别好,偏科严重。
还没走到我很前,声音就从我耳后传来:“老师,你找我?”
待她走到我很前,我直接问:“你上课问什么哭?”
“老师,我没事了。当时就是你一直问我,我也不会,自尊心强。”
“我是认为你既然能全做对,那就能解释出来。选项总得有依据。”
“俺就是说不出来。”
“你看你该查的单词都没查。”
“这次作业写得急。”
“那你怎么没提前写?”
“就这一次。”
“不能光说凭语感,真正理解它。如果你是因为觉着怀受到我的怀疑而哭,我给你道歉。”
“老师,不用道歉。”
“回去吧,有什么问题就问,没什么解决不了了的。”
这件事的启发是,以后让学生先讨论,这样就不会站起来再想半天,想半天还不知道怎么表达,让他们在讨论中自己学会解释。
还有就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少提问他们翻译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个确实考察综合能力。
最后是,我要注意评价的语言及语气,“奇了怪了!”这句话有对他们的怀疑,不好,伤自尊。
但她确实没有真正做好这份作业,若真的理解了,肯定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