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军中做事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或许你并不知道他读书却很“马虎“,一目十行。在《三国志》中称其为观其大略。
难道我们可以说诸葛亮不会读书吗?错!正是因为他会读书,才会观其大略,可以很快捕捉书中要害,获取其中精髓。
那如何快速获取一本书的精髓呢?或者换句话说,如何快速在书中找到“我需要的精髓“呢?
作者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中提出的“流水式阅读”规则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流水式阅读”的具体技巧:三个标志和四个步骤
一、鉴定跳读内容的三个标志
读书快的人,一定不是一字一句“仔细阅读”的那类人,而是会用一些“跳读”技巧的阅读达人。
哪些内容可以进行“跳读”呢?
标志一:作者自述
很多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比如自我成长和商业类的书籍,由于同类型的书籍较多,作者一般会加入较多的自述来突出强调他写这本书“与众不同”的部分。其实作者自述完全可以作为选择书籍的参考。
大部分情况下,作者自述仅仅是为了突出这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或者是为了吸引读者购买,甚至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欲。
标志二:论证观点的案例或者经历
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作者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常常会列举一些事例或者经历。
一般来说,论证的顺序是:理论-》事例-》理论(总结)。首先,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论,然后通过举例进一步阐述观点,最后总结核心观点和思想。就和我们上学时期学习的“总-分-总”写作结构类似。
对于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来说,舍弃事例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也不会影响读者理解。特别是有些事例篇幅过长,可以放心大胆地跳读。
标志三:带有渲染期待或者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
比如:“读过此书,你的人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类似此类的夸张表达的章节或者书籍,完全可以不读。
提高阅读速度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90%的阅读速度取决于你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检视阅读”告诉我们,通过序言和目录可以判断这本书是不是你感兴趣的,或者这本书哪些章节是你感兴趣的。
相同地,印南敦史介绍的“流水式阅读法”第一步就是要先阅读序言和目录。作者在书中指出:“可以说,合理利用序言和目录,是确保高效轻松阅读体验的铁则。” 通过阅读序言,我们可以判断这本书我是否感兴趣,通过阅读目录,可以得出我感兴趣的章节。阅读目录,还可以把握整本书的写作思路和逻辑框架,是作者和编者精心设计的最佳结构次序,仅仅从这些思路、框架和结构次序中都可以受益匪浅。
步骤二: 五行掌握核心内容
对于读了序言和目录之后,仍然难以决定是否跳读的章节,只需读最初的5行和最后的5行,这可以大大节省阅读时间。
其实,这和上面讲到的可以跳读内容的第二个标志有关联,开头和结尾一般是理论的提出和总结,中间部分是事例佐证。通过确认开头和结尾各5行的内容,可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阅读这个单元的内容,如果开头、结尾各读5行后,发现这块内容很重要,再返回重新认真阅读即可。
步骤三:两招带你发现需要细读内容
(1)带着问题去找寻
当初选择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有“我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某方面知识”的期待才将它列为你的书单。因此阅读的时候,需要再次明确阅读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
比如,当初我在书店看到《高效休息术》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可以解决我晚上躺下总是睡不着的问题。后来阅读中快速浏览,发现“消除猴子思维”这一章节的内容就是我要找的答案。
(2)关键词搜索阅读法
确定不想漏掉的关键词,一边搜索,一边阅读。
作者指出:“在确定关键词的那一刻,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就泾渭分明了。” 与关键词不相关的部分,快速浏览过去,和关键词相关的部分,可以作为“一行采集”的素材。
步骤四:缓急有序的阅读节奏
就像高山流水的流速有缓有急一样,我们阅读也要有一定的缓急节奏。
以前的我,阅读一直保持同样的一字一顿的阅读速度,想当缓慢。还有些人, 阅读不一定慢,但是一直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也会给自己一种“缓慢”的节奏感。
作者指出:阅读中,不仅要有仔细阅读时属于自己的基本阅读节奏, 还要有1.5倍速的中速阅读节奏,2倍速的告诉阅读节奏,以及5倍速的高速的流水式阅读节奏。
这就和我们刷电视剧时的节奏一样,遇到喜欢的情节用基本速度慢慢品味,不喜欢的情节高倍速快速刷过;同理,读书时,也要注意随时换挡,调整阅读节奏。
以上就是所谓的“一目十行”跳读技能。一目十行,不一定真的是读者瞟一眼就可以阅读完十行的内容,而是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学会“观其大略”的本领。这和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异曲同工之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