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山轶事(十)

红山轶事(十)

作者: 人生如画_86f1 | 来源:发表于2021-07-19 23:27 被阅读0次

              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古代社会的“鸿雁传书”让相隔千里之外的人将思念送到了心意的人儿面前!“家书抵万金”更是将对亲人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而红山这个小地方,信息的传递就显得是那样缓慢,甚至有些艰难!在2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才慢慢搭上了信息高速列车,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七十年代初期,远方的亲人和家里人联系,都是写信!遇到紧急的事只能到城里发个电报。你别说,加急电报还挺贵的呢,按字数、电报距离算钱,说一字千金真不假!有些人为了省钱尽量把事情说简洁还闹出了笑话(上海吊车厂省略成了上吊厂)!打电话、视频聊天简直是“天方夜谭”——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改革四十年后的今天,信息沟通变得如此简单、快捷!那时候要想知道点新鲜事,人们只能是听亲戚朋友、邻居熟人道听途说或公社、大队领导自上而下传达上级方针政策,有时会带来一些新鲜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佐料!正因为如此,人们都对别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有着高度的信任,从来不去怀疑,其实有些也无法验证!

              你们猜猜,那时的生产队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在我家西面有一棵高大茂盛生长了近百年的白杨树,它就像一位健硕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一簇簇榆树扑棱、芨芨草羡慕的仰望着这位身边的长者,这棵白杨树就是常说的老白杨。主干直刺苍穹,枝丫尽情的向四周伸展开来,尤其是夏天便形成了一片硕大的阴凉,后来箭杆杨、钻天杨、新疆杨慢慢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说这棵老白杨树,不是因为它的高大,而是因为它担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在它斜伸出来的一个臂膀上,挂着一块生着褐色铁锈的钢轨,钢轨上开着整齐的一排排圆眼,瞧着不怎么起眼,可在人们出工的时候,它便发出了悠远绵长的声音“当——当——”,极富穿透力,一个队里远远近近的人们都能听得见,它准时呼唤着勤劳的人们要出门干活了!这种信息的传递是约定俗成的,这种信息的传递是有模糊边缘的,只能简单的让人们知道——下地干活或者收工的时间到了!

              七十年代中期,有线广播慢慢的走进了生产队中的一家一户。每天早晨,尤其是冬天《歌唱祖国》那熟悉的旋律便在人们的睡梦中准时响起。人们从广播中接受了内容丰富的信息,从广播中了解国家大事。每到下午,广播再次按时播送新闻!慢慢播出的内容渐渐丰富了起来,偶尔还插播相声、戏曲等娱乐内容,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记得有一次晚饭后播放的歌曲人们正听得津津有味,可优美的旋律却变成了刺耳的电流声,有人赶紧舀了水,在水中放了点盐搅了搅把盐水浇在了广播的地线上。你别说还真灵,广播里的歌声又变得清晰起来。有时候正在播放广播节目,突然会冒出浓重的红山话:“通知,通知,明天早上九点钟各队队长到公社大礼堂开会。”人们一旦听到广播中断了,就知道有重要信息要传达,人们再忙都要停下手中的活,屏气凝神仔细倾听,害怕错过重要的事,其实大部分这样的通知和普通的社员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轮番播放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什么“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等等。到后来,有些生产队里买了收音机、洋戏匣子(能播放唱片的留声机),大家都很惊奇如此一个小匣子尽然能播新闻、唱大戏,慢慢有些劳力多的家里因收入好也置办上了收音机,这成了青年男女结婚定亲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收音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有线广播过渡到无线接收信息的收音机,在这偏僻的小地方尽也是那样的不易。

             

    队里的大喇叭

            八十年代中期,从县到公社,再从公社到大队有了电话,人民公社成了乡政府,大队成了村委会。从大的层面来说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普通老白姓看来职能是一样的,换汤不换药。那时的电话得用手腕粗的那种电池提供直流电电源,公社有专门的电话员守着电话负责传达上级部门的指示,每次打电话得用手摇一会电话机,县上往村上通知事情,还得通过公社转接,不过这比电报、书信方便、快捷多了。可有时因为找的人不在或通话质量不好而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误了事,这样一来邮电局的通信员就成了香饽饽,刚开始他们骑自行车从公社往各大队送信送报纸,后来骑老“幸福”摩托来往在各村之间,送报纸的同时顺便将外地寄来的信件带回来,然而丢失信件也就成了常有的事,人们获取外界信息依然有些困难!九十年代中期,村上架上了电话,那时的电话就是当时的奢侈品,通过按键或者拨号盘就可以拨打电话。架一部电话得一万多块钱,一万多在现在来说是个小数字,可在那时候人们的工资一个月才百来十块钱,那你可以想象那时的一万多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村上架了电话可不是谁想用就可以用的,电话往往放在有点权力的、有点身份的村书记或村主任面前,要想用一次还得看别人的脸色,要么得花昂贵的电话费(一分钟一两块钱,长途电话就更贵了)。有些村上架了电话,既就是不放在领导办公室,放在公共场合,那也是锁着的(打电话得经过村领导批准),或者只能通过书信提前约好了时间接电话而不能打电话!

           

    公社的人工交换机 拨号电话

            九十年代后期,一种新产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传呼机。这个小玩意别看其貌不扬,它可在当时是个新潮时髦货。别人给你打电话,信息会通过传呼台传到你的传呼机上,你就知道谁给你打电话了,你可以及时给对方回电话!后来传呼机上可以显示汉字,别人有什么事可像短信一样发到传呼机上,这就方便多了!只是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滴个小玩意,大部人也不曾拥有——知道有人给自己打电话,也没法回电话,因为普通人家根本架不起电话!进入二十一世纪,通信技术在家门口实现了质的飞跃。普通人家装上了固定电话,你可能都无法想象人们在架上电话的那种兴奋——有人拿反了听筒、有人拨通电话紧张的不知道说什么、有人拨电话就是为了听电话“嘟——嘟——”的声音,那种欣喜、新奇尽情的洋溢在脸上。人们每天将电话机擦的程光瓦亮,那红的、灰的、银白的电话机在凌乱的农家屋里显得格外醒目,人们把他当成了家里的宝贝,还有的细心人买了新手卷盖着它,生怕它落上一点点灰尘。还有的人用自己的巧手选上好的毛线为电话量身制作了外套,电话机甚至成了人们炫耀的资本!人们生怕漏掉一个打进的电话,觉得有了它就得让它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程控电话

              也就一两年的功夫,固定电话也不用弹簧似的电话线连着了,坐在沙发上就可以拿着听筒接打电话了——无绳电话代替了座机。这种新鲜劲持续了没几年,出现了电话机的替代品——移动电话。说是移动电话,一方面是技术革新让移动网络覆盖了这个小地方,另一方面电话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实现通话——仅仅是通话而已。有时信号不好用夸张点的说法还得上到房顶上或者到空旷地带、高坡上才能提高通话质量,所以人们也就认为“移动电话”名副其实了。移动电话最早是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还是要按键才能拨出号码,电信则推出了小灵通(话费相对便宜),移动网络则是双向收费,即接、打电话都要付电话费,如果要打外地电话还得掏漫游费——信息就是金钱!又过了没几年,移动电话可以不用按键拨号或存电话号码,手写笔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人们给移动电话换了个新名称——手机!人们的裤腰带上不仅挂的是钥匙串,而且有了一道新风景——手机别在了腰带上。上翻盖、下翻盖、滑盖等花样不断翻新,触摸屏、语音输入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接收信息的途径已经从收音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转移到了手机上。

    传呼机
    小灵通
    蜂窝电话
    上翻盖手机
    智能手机

            到今天为止,从牙牙学语的宝宝到步履蹒跚的老人都已经离不开今天的智能手机:玩游戏、视频聊天、看电影,花销支付、地图导航、买票点餐、办事工具……可以说无所不能,手机已经成了人们离不开的必备品,也成了计算器、照相机、电视机等日常工具的替代品!信息高速列车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绚丽精彩的大千世界,看到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也看到了日新月异的改天换地!同时也让这个偏僻的小地方看到了外面的大世界!信息闭塞时,人们一诺千金!信息如此发达,反而让人们产生了信任危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山轶事(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yk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