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把握“教”的尺度,才可能让学生的“学”能够真实的发生。
在全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竞赛的课堂上,F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探索古代文明》一课,他的导课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营造了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不足这样一个冲突开始的。在老师播放完古代文明的相关视频之后,老师接着问孩子们:同学们,我们看了视频,知道了早期的古代文明及发祥地,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呢?请大家打开课本41页读一读,找一找,并用波浪线给画出来,然后做分享交流。
在老师的这个简单的任务的驱使下,孩子们进入到了文本阅读的自主学习环节。他们在课堂上静静的阅读,也在认真地勾画,思考,笔记。教师穿梭其间,或点拨,或指导,或分享。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有的在画列表,有的画思维导图,有的在列提纲,有的在画知识树……四分钟过后,小手如林般的在课堂上举了起来,孩子们脸上的得意表情。
关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的分布,通过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认识和理解。他们在分享交流中碰出了思想的火花,也生发出许多始料未及的课前预设,课堂非常热闹。
也是在同样的同课异构的课堂上,M老师的操作就有些迫不及待了。他在导入环节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从俄乌冲突讲到了当代国际形式的风云变幻,再到美国的霸权主义,中国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等等,讲了近十分钟还回不到这节课的主题上来。孩子们给听得云里雾里的,甚至开始有些坐立不安,课堂也因此而有些躁动。在自主探究环节,老师的问题刚刚抛出来,马上就又按耐不住内心的恐惧,生怕学生不会学或是学不会而又开始给孩子们大讲特讲。剥夺了孩子们课堂自主的时间,也不给他们动手动脑的机会。孩子们简直就只能成为课堂上的忠实“看客”。
好课堂需要教师教学的收放自如,需要把学生推进课堂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的“放”,并非是“甩手掌柜”式的放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放任自流。而是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孩子们进入到一个可以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去勾画,辨析,反思,调整的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感知表象到深入领悟和内化的过程。他们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积极的将学习经验进行迁移运用。给足学生探索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样的学习才真正的达到了“学”的目的。而课堂上老师的“收”,则是教师依据课堂上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的节奏。在学生充分阅读或实践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将他们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给抛出来,以“冲突”的方式激活他们的思维发展,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开启后续的学习。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方法,增强其学习的勇气。因此,“收“和“放”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的育人理念为引领,具有其特别的课堂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报之以“为了孩子的好”的思想,在课堂上大包大揽,甚至是包办代替。换来的却是学生的冷眼旁观,心无旁骛。学生不思考,也不会思考。学生不实践,也没有实践的机会。老师辛苦,学生也难受。
其实,老师在课堂上的适当放手,实际上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既成全了学生,又解放了我们自己。学生乐意,老师也轻松。
有人总结了一个关于学习的公式:学习=积极的学习动机×有效的学习方法×必要的时间投入。这意味着学习除了兴趣的培养,还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领。如果仅只是依靠用时间的累加去让学生学习,必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讨厌学习。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知识的重组,发现,运用的学习体验,感受到学习带来的自信,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定不会锐减。
关于什么是教育。 爱因斯坦这样说: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是什么呢?
近日,网络上流行一个“口袋技能”的说法,也就是无论身处哪一行业,哪些岗位,都能随时拿出来用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也就是今天的课堂所主张的核心素养。
关于素养的认识,有专家认为:它不是依靠教师教会的,也不是通过学生的简单的记忆,背诵得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课堂上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需要在课堂上有效的“训练”,从而习得的一种特殊能力。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今天的课堂,功利化的思想依然十分的严重。很多的老师还在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教育,仅只是依靠简单的背诵,记忆,重复来提高考试分数,以此来提升育人的品质 。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往往是杯水车薪,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预设,多给课堂留些空间,多给学生留足学习探索的时间,让他们真正的走进课堂,走进阅读,走进实践。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新的发现,教育也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的实现。
俗话说:教师“教得精彩”不如学生“学得充分”。也只有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动起来,学起来,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温度,有深度。教师才会享受课堂,学生的生命也才会更加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