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聊一聊现代人填词,到底是否一定要合谱。
其实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诗文词赋就渐渐不是主流,可称为小众。
而这逼仄的小众里,竟然还有冗长的鄙视链。
好在如今中华日益强盛,汉服衣冠,古诗词文化等等算是稍有点复兴的苗头,爱好者也多了许多。
但很多新人,喜欢古诗词,忽有所感,一腔热血填个词,去找前辈请教。
前辈却说:不行,你这平仄不对啊,你这没有压正韵啊,太垃圾了,查词谱吧,然后发过去一个词牌格律检测器。
然后新人去查词谱,对应着推敲平仄,改完很多字以后,却发现,合律是合律了,却失去了原本浑然的意境,也不符合最初自己的心声,忽然觉得索然无味。
那么现代人填词,是不是要合律。
我觉得,可以合,但是有时候也可以说一句没有这个必要。
现代人填词你要是拘泥于原词牌的平仄格律,那还谈什么推陈出新,古诗词复兴,汉文化强盛。
莫非我作个词,挂个词牌,还能有人按宋元平仄,词牌曲调给我唱出来?
先从词的起源说起:
词,原本便是曲。古代有一个要求叫“因声填词”。
早先的词,是根据曲调来填词,便类似于今天的作曲后再填词。
后来,宋元之交,蒙古人入主我中原,后至明起,战乱频发,大多数曲谱失传了。
所以明朝的人根据就据隋唐宋人填词的共性,总结归纳出了词谱。
再后来于是大家就按照词谱来填词。
那么明朝是一个啥朝代呢,是一个女人裹脚最鼎盛的时代,是八股文起源的时候。是封建时代的顶峰。
时考科举,临帖诗都已经是无所谓的事了,所谓诗词早已暗淡无光。
整个明清词坛数百年,不过成就纳兰一人。
再从词牌来说:
词牌名目之所以多且繁。
就是因为曾经有大量的变格体出现导致的。
拿长相思词牌举个例子吧。
长相思,原为唐教坊乐曲名。
有林逋,著”吴山青“句。
故此词牌当时被叫吴山青。
又有,张辑”江南山渐青“句。
后此词牌叫山渐青。
再有王行,也定过《青山相送迎》词牌。
只不过《乐府雅词》里面将其冠名《长相思令》。
后人便称顺其为《相思令》。
俗称《长相思》。
可见词牌的命名,其实本来很多时候是以作品优良程度来决定的。
在这个过程中,词牌的句式,平仄却长期在变,在突破。
自隋唐起,到清亡而止,就仅说长相思,凡所留名之词,有哪首是按前人平仄格律所出?
欧阳修,刘光祖,李煜,纳兰,哪一个填此词牌时,不是走变革之路。
所以,我认为,现代人作诗词,只有脱离了旧人平仄,词谱的窠臼,只有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才能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
再说说别的:
苏轼作赤壁怀古,流芳百世。
又遵了哪位前辈的念奴娇体?
太祖爷,也数首好词。
譬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又遵了哪位前辈的平仄词谱?
他们不是好词?
再看如今大多数古诗词圈,最多的是为了合律的拼凑之作。
看起来古风凝重,读几遍狗屁不通。
更有人为了压平仄,硬是造出了很多词语,拼出很多生僻词出现。
全篇无典故,又难抒胸臆。
这种诗词,读之便让人懵懂,仔细品味居然如嚼蜡,毫无舒畅之意。
试问严遵平仄格律,对照词谱,今日可还有什么绝美好词?
惊动世人?
我倒是看网络上留行出来的一些长短句,让人心有戚戚的,都没有对照词谱。
非要现代人填元曲宋词,对照着明人发明的词谱,现在的古诗词圈子,真是可以说是教条主义到了极致。
如今我大国复兴,义务制教育普及多少年,文盲率可以说历古以来的最低点。
莫非还真就能今不如古?
我师说,书画养心静,诗词抒心声,如此而已,可称潇洒。
强求遵古,不去创新,按格填文。
简直如宋之程朱,清之八股 ,腐儒也。
又于汉文化复兴何益乎?
放着广大词海不去傲游,偏偏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让我对词谱?我当然可以对。
压平仄,我当然能够压。
但是没必要,我真的不怕你们说我业余,我怕的是的是推敲太久,我的心声支离破碎。
呵呵,心意难抒,我不得潇洒。
--------来自一个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毕业的“超业余”古诗文爱好者。
不平则鸣,说完就忘。
本文可以抛砖引玉,也可以舌战群儒。
言尽于此,就这样吧。
仰天大笑出门去。
沽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