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万里悲秋

作者: 樊晴雪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23:46 被阅读34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大概是唐人个性飞扬,诗坛上星光熠熠却大多能自成一格的缘故,每每夜深读唐代诗歌,会有一种恍惚,诗人的面容,会从他的诗里浮现。如李太白之“俊逸洒脱”,当如仙人衣袂飘举,不食人间烟火;韦苏州之“闲淡简雅”,是书生气的;李商隐之“隐晦含蓄”,是多情忧郁如丁香……

          世人皆评杜工部诗风“沉郁顿挫”,于是读杜诗时亦颇多留意印证。或许生逢动荡,杜甫的面容最多沧桑,最悲悯,还爱流泪。我常常忍不住遐想,李白即使老了,似乎也是少年的狂与飞扬;而杜甫,就是老成持重,他的人,他的诗,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秋意,萧瑟而厚重,底蕴深沉。秋天的诗人啊,一写秋日,秋意便漫天卷地而来……

          “悲秋”,可谓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言说的一个情结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的《九辩》,开启了文人对秋天那种萧瑟的特异感觉:那是对生命凋零的无奈与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与家国的忧患。

        是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是,万里悲秋呢?

        我实在不敢想。杜甫的沉郁,如天罗地网,铺天盖地的厚重中是绵绵密密,不可抵挡的苍凉。这种苍凉,在时间上,空间上,无一遗漏!它是“无边落木”,是“不尽长江”,是“万里”,是“百年”。这种苍凉,在听觉上,在视觉上,在感觉上,无孔不入!它是闻之泪沾裳的猿声,是肃杀的秋风,是无奈的飞鸟,是独自登台的寂寞。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此“八意”,对偶工整,却处处悲辛落寞。

            那是家国飘零中,“艰难”而“潦倒”的五十六岁的诗人!在临江的高台上,这一次,悲秋的杜甫没有泪。但,沉重钝痛如我,我想说,浊酒一杯又一杯的孤独郁闷,还不如放声大哭一场,让此刻的我心情更好过一些呢!

            杜工部的《登高》,被誉为“古今第一律诗”。其沉郁顿挫,我想说,古今第一秋亦当之无愧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1.万里悲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i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