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学期结束,看到孩子成绩的那一刹那。平静的心情象被风吹过,开始翻动起来。
平时虽说不在乎孩子的分数及名次,但在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总显得情不自禁,不是滋味。
多少时候嘴上常说,只要孩子健康、开心、快乐,学习分数并不重要。但总在结果出来的时候,还是心不随愿。
这种矛盾的心情一直纠结着前行,只是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当看到不理想的结果时,才会再次翻动。
总有很多理由说服自己分数不是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他的未来自会有他的路。但总会怀疑连学习这事都搞不定,其它的事会有更好的表现吗?
不知道是怀疑自己定力不够,还是对孩子不放心。好象蹒跚学步的时候,看到他踉踉跄跄想要摔倒,连忙伸手扶住。
其实呢?他根本不会摔倒,他自会平衡过来。他需要不断的练习这种自我的平衡,才会走得越来越稳。但是在父母看来,总想忽略掉这个学步的过程,总想扶着不让它受半点伤害。
也许这种过分的溺爱才是导致孩子总是走不也来、总是有依靠的心理表现。如果不让他们受伤,自己就会很受伤。
反过来又想,学步与学习能类比吗?内部驱动条件都不一样怎么能比呢?一个是急切的、渴望的、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会走路。但学习却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会。
这样分析看来,出现差别的就是内心是否真正想要学好这项技能。
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让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一方面从一开始就让他尝到甜头。另一方面是让他有一套应对自如的方法,这样就不会畏惧,还能因会解决问题而受到奖赏。也是尝到甜头的另一种方式。
如此看来,方法才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动力及兴趣来源点。
回看孩子的学习,他有方法吗?父母帮助他们总结出学习方法了吗?老师教给他们的是知识还是方法?这成为了他们学习好坏的重要节点问题。
于是和孩子坐下来寻找并分析学习方法,让他参与的目的是因为学习方法很多,希望有认为适合自己的,是自己选择的。这样他才会自己认真的去执行。
通过分析总结,找到了如下学习方法:
1、先考试后学习。这种先考试后学习,带着问题去学的方法是万维刚老师在他的专栏中推荐的。对于预习、学习都很适用。
2、命名法。每做过一道题,根据特点,特征,方法,步骤,自己命个名字,名字越怪越是能增加记忆。其实就是归纳、总结。但叫孩子归纳总结,他们往往会无从下手。因此叫他命名,才显得简单容易理解并接受。以后遇到一眼便知属于哪一类。
3、为什么法。检测时,多问一遍为什么这样做?能完美自洽的回答出来,说明对了。不能回答,说明知识点不牢,下来重点补漏。
4、间隔回忆法。用回忆来代替复习,间隔一段时间,回忆所学知识点,煅炼知识点的提起能力。通过压力式强迫回忆,能让知识储存更牢固。
这几点方法包括了从课前、课中、课后、检测等的必要步骤。还得孩子不断践行,只有不断的坚持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才能知道方法是否有用。
什么好的方法如果不用,不坚持实践都是枉然。
看到孩子坚信的目光和笃定的态度,似乎又看到一丝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