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身边常用的一只笔✏️,每天观察3分钟,把观察到的笔的细节记录下来,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可是大家一做下来,才发现越是简单的越不简单。不简单在哪里呢?每个人都呈现了自己特有的思维姿态,可谓异彩纷呈。
有时候,思绪太发散,像飞鸟一样飞走了,或跑神到无关的事上了,比如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做,挂在心上,有点焦虑,被带偏;有时候没有飞远,围绕着盘旋,联想到其他相关的事上,比如在哪里买的,当时场景浮现,又跟蝴蝶飞走了;
至于具体到眼前这支笔,它是什么样子呢?似乎隔着层层迷雾,路途漫漫,路上各种风景飘过,吸引的影片很多。
思绪的云️飘来荡去,层层遮挡了部分天空;五官的感觉一下子像闸门打开一样的水,哗一下涌上来,不知从何说起;联想的风筝放出去好远,不知何时回还;眼前这只等待关注已久的笔,默默地看着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你,五味杂陈,“看过来,看过来,我永远在等你噢”,意识之光何时照亮我?
呵呵,这样说话真是鲜活呀,也许是传说中鲜活的思考?
嗯,继续反思,如果连眼前这只笔都看不清楚的话,推而广之,当我们在看孩子的时候,看爱人的时候,看父母的时候,看其他人事物的时候,就能够真实地全然看到吗?嗯,好像可能性不大,是否也会遗漏很多没有觉察到的信息呢?细思极恐呀。
即使不考虑我们眼耳鼻舌身的物理局限性,本身所能探知的声波、光波波长有限,反正咱们都是人类,五感差别一般不大。
那么即使在这种局限的感知下,我的发现是:即使这点已经备受局限的能力,也没有真正用起来呀。
现在发现自己仿佛是戴着哈哈镜看世界,扭曲变形不在话下,这是理所当然的啦,扭曲变形是人类的常态,我们习惯了。
想一想,从出生开始,我们是怎么就慢慢地戴上了无形的哈哈镜呢?当然,不同的哈哈镜扭曲度数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不同的影片。再加上注意力呢,不够专注不够稳定,二者相加,看世界真如瞎子摸象呀。古人真智慧,一直就知道我们的不知道,而我们呢,大多数时候,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但不知道自己哪里不知道。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经过一定扭曲变形的,那么当下所见就非真实,这是确定无疑的了。哇,想一想,我们看到的只是零散的部分信息。终于明白,画画的人与普通人的不同了,他们观察接收到的信息多呀。
再说回来,思考力练习呢,似乎通过简单地看的这个过程,在校准我们偏颇的注意力。
你看,这个看的这个过程,无关喜不喜欢,无关美丑判断,是一种全然看到的观的过程,应该是无限靠近真实了,无限穷尽所有可能性。
当我们在这样观的时候,心情是放松的,因为没有黑白美丑,无须评判,就是全然看到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形状,跟它在一起,在描述的同时,在心里也能够画下来了。
在这个过程,哈哈镜的扭曲度数自然下降;再专注一些,向清晰真实的平面镜过渡,鸟眼视野;看到更多细节之后,再洞察内部,有形转无形,向显微镜过度,虫眼视野;能显微再望远,既洞烛幽微,明察秋毫,又洞察先机,高瞻远瞩,达到鹰一样的视野。
做过练习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吧?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洞察细微,就是心变细变精微之后,好像在不同类信息之间,可以自如穿梭,联想能力也大为增强了。
今早看到一句庄子的话,“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我们是否在乘物以游心呢?现在继续乘眼前这只笔,洞察其中蕴含的法则规律,顺应发现的“笔道”,携这只笔,自由行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