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我将会用一个冗长的缩写来代表这种情形:WYSIATI,意思为“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即眼见即为事实。
系统1基本上对于引起印象和直觉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敏感
系统1(知觉系统)关心的是信息的本身。
知道的越多往往很难连贯思考:
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
你常会发现: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维模式中。
他们并不想了解更多信息,因为那样可能会破坏整个故事情节。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即为事实。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视觉的反馈会对人的判断产生巨大的影响,文中用的人们会根据看陌生人的脸来判断这个好坏,虽然这样的判断正确度不是很高,毕竟,笑容可以伪装,圆下巴也不代表温顺。作者的普林斯顿的同事托多罗夫通过给学生们看一些照片,学生们会通过照片来按不同属性对这些面部图片进行评估,这些属性包括可爱程度和做事能力,而这些人就是原来就是写政治家。
事实证明,约有70%的参议员、国会议员和地方长官的竞选活动的胜出者也正是那些在照片评估中获得较高评价的人。
一个精致的画面往往比一堆相对精致的东西可以让人有更好的判断结果。
“关于思维的发散性,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例子:他被问及是否认为这家公司财力雄厚时,他想到的却是该公司令其钟情的产品。”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
“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一个试验,这些年轻人完成的调查包括下面两个问题: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如果这样来看,两者好像没有多少的相关性,但是如果把两个问题调换一个位置,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在这种顺序下,约会次数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度能达到心理测试的最高水平。
约会的案例并非特例,如果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先看到的问题是与父母或金钱的关系,而后马上看到那个关于幸福的问题,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形。在两种情况下,满足感在特殊情况下影响了关于幸福感的表达。任何影响人心情的重要情感问题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眼见即为事实。当人们评估自己的幸福感时,他们思维状态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
这个我感觉不是那么的肯定的,关于幸福和金钱相关的问题,就算次序不变,相关性也一定会高的。放在现在的环境来讨论,大部分的人就是有多少的金钱决定了幸福感了。
感觉第一部分还是主要突出系统1的一些功能: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推断原因和意图。。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作一些基本估测。。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 *带*的内容将在本书第四部分作详细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