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很应该有目的性的活动。
你得明白你为什么要增加?
如果你是一个娱记,你清楚知道某冰冰的恋爱编年史,那算你牛逼,工作上不仅用得到,而且领导会给你加鸡腿。
然而,如果你是一个公务员,并且是个男性,这种知识就算是你无意中听了一耳朵,未来用上的机会也不大,并且你要是侃侃而谈这件事,那么很有可能会被吐槽又宅又猥琐。
所以我认为,很多知识很多知识不值得获取,它们无用且不会使人有长进。
再譬如,李敖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他说他被关过一段时间,放出来了以后,他去到了图书馆,把他关的那么些年的所有报纸找出来看,想要恶补一下自己不自由的时间的所有新闻。
结果,他发现这些新闻不仅完全没有意义,而且大多数都是重复的,事件不重复,内核也是重复的。
这点我也深有体会。
我过去特别爱看一个国外新闻类的公众号,结果有好一段时间我不能看,等我再去看的时候,深刻的感觉到,一天,一月,一年,反正发生的都是这些卵事,大一点的小一点而已。
这种内容,你看十次和看一次的体验,差别不会很大。
还有一类知识,所谓热点文。
原本我觉得写热点文的人好牛啊,怎么这么能总结,怎么这么能靠题,怎么那么能把标题解释个透彻。
自己写文以后,我发现了,所谓热点文,就是把各种不同媒体上发生的差不多类似的事情提炼一下放在一捆,然后总结一两个观点。
看起来信息量很丰富,但实际上只做到了重复,翻过来覆过去全是同一类的知识。
这种知识大概能让你记住一个观点,甚至这个观点本身就很毁三观,看完貌似很爽,其实什么都没得到。
可以去尝试复述一篇热点文,最多能把观点给复述了,内容其实是记不了什么的。
所以,如果你追求去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去获取知识,赶紧打消这个念头,这种方式获取来的碎片知识,没有任何用处,你最好也别记在脑子里消耗自己。
换句话说,你的老板会不会信任一个满嘴都是碎片化知识的员工?
2
获取知识应该有个主线,也就是知识体系。
我系统的学了两个学科,让我获益匪浅。
哲学、历史。
哲学使人思辨,历史使人冷静。
学这两个东西,不要在某个细节里纠缠,最好是能先拉一个脉络出来。
有了框架以后,再往里面填内容,这样才会获得更大格局的感悟。
历史不用去纠缠具体的历史事件,如果你碰巧学透了判断历史事件的方法,又学了历史的政治史等等的内容,你会清晰的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大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事、观点全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的,深刻的符合因果定律。
于是你不会再对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感到很惊怪,你能前看三百年,找到每个人每句话背后的因。
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每一个想要扩展自己能力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
你能用X光般的犀利目光看透信息,看透身边的人和事。
3
有了这些框架以后,你就可以学会一个更高级的能力:从内部获取知识。
是的,知识不是从外部获取的。
信息可能需要从外部输入,但是知识一定是符合自己认知的东西。
在符合认知的基础上,自己加工一遍,这才能成为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听千千万万的道理,却用不上一分一毫的原因——从根本上,你不信任你获取的“道理”。
人的基础知识结构一定要高端,你只有拥有很高端的知识结构,才能帮助你输出很高端的知识。
譬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带娃的时候,日常会遇到“是”或“否”的命题。
说白了就是淡定地答应孩子的请求和温和地拒绝孩子的请求这么两件事。
这两件事,在社交中也是无比有用的。
你工作中如何去争取恰当的利益?
你工作中如何去满足下属的愿望?
你工作中如何去拒绝老板不恰当的工作安排?
如果你有很好的知识体系的话,你会发现,孩子每次提请求的时候,都不是孤立来提的。
他们会先观察自己的需求,然后观察父母的状态。
接着,试探性的提一下,我女儿会说:妈妈,这个糖看起来好好吃哦。
再明确提出请求,说:妈妈,我可以吃颗糖吗?
被满足了,他们会很高兴。
被拒绝了,他们会开始下一步计划,譬如更激烈的表达,甚至哭闹。
把事件去掉,抽象出来,这也会成为社交中的方法,甚至也可以是某本谈判教科书的框架。
做到对生活事件的抽象,你需要给自己足够的内存空间。
减少去翻阅和记忆无用信息,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来思考人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4
这就是说,你无需去无限多的信息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放下无用信息,专注建立一个知识框架,
接下来,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会给你新的启示。
对于更专业的知识,也是一样,在你有了一个框架以后,你才有机会去理解并记住这些专业知识。
总之,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