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八佾22 -管仲之器小哉

《论语》八佾22 -管仲之器小哉

作者: 日月合明 | 来源:发表于2021-06-23 21:15 被阅读0次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呀!”有人问道:“是不是管仲太节俭了?”孔子说:“管仲建有三个公馆,他手下办事的官员从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有人问道:“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前立了塞门,管仲也立塞门。国君设宴招待邻国之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也修筑了坫台放置酒杯。

        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规则,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礼制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管仲不遵礼制。在古代道德评价中,节俭占有很大的分量,而管仲生活奢侈,故而受到孔子批评。

    有人也许会问,遵礼和节俭与“器小”有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遵礼是对传统和制度的敬畏,节俭是对自己欲望的约束,越礼必然狂妄,奢侈必然放纵,狂妄放纵的人肯定偏狭,容不下不同思想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故曰“器小”。

    器小之人,固然可以凭才干成功于一时,但很难广采博纳,建立起为后世效法的制度。

    的确,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是,在他死后,齐国便人亡政息了。也就是说,管仲并未为建立一套真正的能使齐国长治久安的制度。因此孔子说他器小,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在古时,人们对于“器量”二字非常重视。因为,它不仅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是一种处世的哲学。

    我们所熟知的圣明之君、贤达之臣、聪慧之士,无一不是器量大度之人,并因此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像一些器量狭小之人,由于不能容人容事,等着他们的多是人生和事业上的双重失败。

    其实,将此道理放到现代依然适用,做领导的若是没有容人之量,打击持不同意见的人,虽然有时能称心遂意,但最后也难免会落个人才散尽,哪里还有大业可成?

    反观那些器量大、能容人的领导就应另当别论了。他们有着宽宏大量的美德,不仅能够广纳天下英才,甚至还能化敌为友。试问,有着如此心胸的领导,何愁大事不成!

    当然,孔子也是很佩服管仲,由于管仲等人的辅佐,齐桓公方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因此孔子也会对管仲赞赏有加,但同时孔子又批评管仲器量狭小、不知节俭、不懂礼仪。

    圣人孔子是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人的,人无完人,每个都有优点,也肯定会有缺点。

    因此,不论一个人立下多少丰功伟绩,如果在品德修养上存在欠缺,他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管仲是被人熟知的历史人物,他的伟绩可谓永垂不朽,但因为他不懂礼节不知节俭而被后人批判,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这一章是讲孔子评价管仲“小器”,对于管仲,孔子崇拜归崇拜,但是该批评的还是得批评,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有优点,肯定也会有缺点,管仲也不例外。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管仲不仅不节俭,而且还有越礼的毛病。在古代,人们物质普遍比较匮乏,所以人们都非常看重节俭,而礼制更不用说,就相当于礼法和道德准则,因此孔子就在这里批评了管仲。

    纵观整部论语,孔子应该不只一次批评管仲,当然管仲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他在世时,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让齐桓公成为一代英主,但管伸去世之后,强大的齐国瞬间土崩瓦解,最可悲的是一代英主齐桓公生前是何等的威风,最后竟被活活饿死,死后67天,后事都没人办理,尸体都张尸虫了,这不是莫大的讽刺。

    也就是说,管仲的影响力只有他在世的时候才有,他不在了,影响力就没有了,人亡政息,由此可见,管仲并没有为齐国建立一套真正的能使齐国长治久安的制度,并没有给人们留下一种可以保持、继承和发扬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对后人的影响有限;

    所以有孔子说他“器小”,这应该不是随便说说的,也不可能是别人编的。因此,孔子在这里对管仲的评价客观而又公正、精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八佾22 -管仲之器小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nm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