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眼镜”这个话题吧。
一般来说这词语出来不会真的聊实体的东西,往往都是一个借喻,来聊别的相关内容。
这里的“眼镜”是一个类比,我们有的人带着物理实体的眼镜看这个世界,近视的人因为有了眼镜而能将世界看得更清晰,度数不合适或者近视了不戴眼镜,看世界就会模糊。
今天看一本书,又一次觉得说,除了物理实体的眼镜,我们每个人都还带着一副,或者说多副无形的眼镜,这类眼镜,就是我们的认知信念。
每个人看世界都有自己的视角,这个视角是我们基于过往无数经历,从事情中,书中,人那里,接收并内化到我们身上的。
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经历,所以不同人看世界的视角也是完全不同的。
下午的时候给朋友分享了一则公号文章,朋友回复——
“我其实不太喜欢经常关注比较负面的新闻”
最开始一瞬间我是有点抵触的,因为我的本意是希望类似的案例做个提醒,大家保持注意。
因为以往我的经历告诉我,但凡大家提前有接触类似的例子,都不会在真实遇见的时候跌进坑,而正是因为大家没有接触过,所以在特定纬度上信息视角缺失,最终被骗。
当然,情绪一闪而过之后我开始去感知对方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状态,忽然就想到了上午看的书,于是油然而生一句话——
我们都在带着自己的信念眼镜看世界。
世界是什么样子,则取决于我们的信念。
延伸的案例,半杯水的故事,以前聊过。
同样的半杯水,有的人看见后觉得“真好,还有半杯水”,而有的人觉得“真倒霉,怎么只有半杯水了。”
心理学视角下,将前者描述为积极视角,后者对应为消极视角。
以前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只会看到这一层,表象的积极视角和消极视角,然后告诫自己,要努力积极看待事情。
不过今天看书后忽然多思考了一层,这两种时间应该不是天生的吧,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产生了如此截然相反的状态呢?
脑海里涌现出一个心理学描述——
童年活在爱与信任中的人,底层会觉得这世界充满爱,所以他会很有信心很坦然自在地无这个世界发生互动,他们对交往中遇见的挑战,会倾向于相信自己可以搞定,做正面解读。
而反面,估计你也能想到,会觉得世界是灰色的,大家不好相处,出现问题容易解读为世界对自己的否定,开始批判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后者,不过大学前的我基本都活在无明中,只是会批判自己,压抑恐惧。
后来随着更多的觉察和心理学知识的输入,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看见了这些信念模式形成的基础,并且换了一副眼镜——
我已经长大成人,可以重新和这个世界建立新的互动关系。
想到这一层后,再去看许多的人与事,也就有了不同的答案。
今天的话题,不仅仅是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眼镜看世界,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这个眼镜是有来源的,眼镜是有好坏的,识别来源,而后,重塑眼镜。
换一个更美好的眼镜看世界吧,加个滤镜,重塑信念。
更多的操作层面的细节方法和践行,看完书了再聊哈哈。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