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幼儿园中班),班主任讲了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做过多年老师的我来说,已不再新鲜。作为家长坐在台下,角度的转换,得以重新审视这些原本熟悉的内容。
很多家长理解不了一个现象: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回家之后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孩子听老师的话却不听家长的话,哪怕是同样正确的话。有的家长因此对老师佩服不已,只好无奈地承认自己不会教育孩子,然而,事实不完全是这个样子。
孩子之所以在学校表现很好,不全是老师之功,而是集体化教育的结果,而老师不过是集体化教育的主导者而已。所谓的集体化教育,是整齐划一、统一行动、强调纪律与服从的工业式教育,老师的权威和同伴的压力,是一种无形的强制力,一般的孩子难以违抗,自然会表现良好。
这样做,孩子的自主性不仅没有真正得以建立和培养,反而在家里会表现出反弹和不同程度的“叛逆”,以释放其在学校受到的压制与压力,严重的,孩子会说自己不愿意去上学,或者在上学前的准备过程中,磨磨蹭蹭,孩子用自己的体验与感受给出了答案。
学校和老师没有让孩子喜欢上学,这个时候,学校和老师试图教育孩子的那些东西,很难对孩子发生实质性影响(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人格的塑造),哪怕这些东西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方法都看似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忽视了集体化教育这个隐性前提,这个隐性前提如同鸿沟一样把老师和学生割裂开,双方均难以到达彼此。
在集体化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节奏,都是整齐划一的,就连孩子的吃饭睡觉也是统一行动。实际上,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感知力发展快慢暂且不说,兴奋点也大为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由于不同的个性特征,其反应与处理也不同,他们需要宽松的时间与空间来感受、认知自己并作出决定和行动,这对自主性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显然是集体化教育所不能提供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缺失这个前提,或者不能构建这样的环境,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永远是错位。
审视和反思集体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反对孩子在集体中生活和教育,因为学会在集体中生活,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在集体中学会独立、尊重、宽容、合作、共享等,不仅是品质,也是体验,也是思维方式,这些才能真正影响人和塑造人。因此,我们需要的是集体环境下的教育,而不是集体化教育。
集体环境下的教育,其难点在于,如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培养其自主性,而不是整齐划一、统一行动,依靠纪律与服从来推动学习进程的学习方式。集体环境下的教育,是在集体的环境中,最大程度保障孩子的自由,而不是集体化教育中压制孩子的自由。
上述文字,虽是批判学校集体化教育,但并不否决老师们的努力,而是要反思我们的出发点与结果,为什么出现那么大的偏差与错位,对隐性前提的忽略才是根本原因,我们都已习惯在既有的框架和前提下开展工作,前提不转换,框架不重新搭建,我们只怕是与彼岸隔岸相望。同时,也提醒家长朋友,针对孩子出现的“反常”现象,我们或许需要新的解读,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而不是僵化地运用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至于最后怀疑这些理念和方法,甚至怀疑自己。
教育,我们有很多工作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