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集体化教育与集体环境下的教育
教育探索 | 有多少爱,尽在鼓励与等待!

教育探索 | 有多少爱,尽在鼓励与等待!

作者: 04b12f4ce9fd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22:39 被阅读1次
    图片来自网络

    01

    基于以前当教师的经历,对自己做家长蛮有信心,可是等孩子过了四岁之后,进入他第一个阶段的“叛逆期”,渐渐也力不从心,原来发现,教师与家长两个角色,差异之处远大于共同之处,因为两个角色所处的环境与任务差异很大。教师面对的是集体,家长面对的是个体,教师教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教的是自己家的孩子。

    教育、管理孩子,就是应对孩子一个又一个的日常琐碎,做事磨蹭,不愿意刷牙洗脸了,生病不想吃药了,不愿意吃饭了,去超市又闹着买零食买玩具了,等等,不一而足,一天下来,并不轻松。面临这些,自己也会失控抓狂,孩子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此路不通,穷则思变……

    有一天,脑海里浮现一个场景,那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走路的画面:父母把孩子放在地上,站在孩子前面张开双臂,鼓励孩子向自己走来(跌倒后,鼓励孩子重新来过,一遍遍练习),充满阳光与欢愉。虽然自己以前也是这样教孩子走路,却慢慢忘了这个场景所蕴含的道理:大人需要放手,孩子才能学会走路,而鼓励与等待,是最好的引导与爱,给了孩子向前迈步、跌倒爬起的勇气!

    这个场景所包含的常识与道理,之所以会被我们淡忘,或者说没有被我们明确地意识到,在于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这个年龄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意志往往是被忽略的,或者说孩子是不能充分表达的。

    02

    语言,最能说明问题。当孩子不能完成一件任务(目标),你是承认这是一个难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还是说只要努力就能克服?当孩子最终放弃,你是气急败坏,还是坦然接受并告诉他可以下次再尝试一下?

    不同的语言,背后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反应(回应)。对孩子的现状是否认可、接纳,不仅仅体现了你是否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克制了自己内心的担心、紧张、焦虑与愤怒等情绪。语言,不仅仅是沟通技巧那么简单,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反应才是根本,这也就解释了现实中,很多父母看了育儿经,当时觉得很有道理,而操作起来就走样的深层次原因。

    当你接纳孩子的现状,你就会用鼓励的语言并等待,这会给孩子带来勇气(因为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所传递的能量),当你不接纳孩子的现状,你就会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投射给孩子,使用批评、说教的语言,这会打击孩子。这两种语言深层的区别,就在于后者表面看起来也是爱孩子,但带有操控的意味,孩子能感受得到。

    03

    教育孩子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关键在于很多父母难以放下内心的“执念”。啥是执念?比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高等教育普及了,一本才有含金量,性格内向不好,等等。在很多父母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孩子,然后以此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塑造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执念”。

    很多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然而,他们爱的只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孩子(不仅听话,还能给自己带来荣耀),而不是自己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执念”如一堵墙,横亘在你和孩子之间,看不见孩子真实的感受与需求,使孩子在“自我认知”层面发展缓慢。

    04

    我们本地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在2018年才过了大半的情况下,发生了几起学生自杀事件。有的人不解,现在的孩子啥也不缺,为何这样?心理承受能力为何如此脆弱?

    三十年前的孩子,温饱还是个问题,父母难以顾及孩子的教育。现在条件好了,教育成了举全家之力的一件事,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他们的投资及期待都转化为孩子的压力,这种压力,从小开始,日积月累,最后达到临界点,孩子选择自杀,并不难理解,这里面,一定是有因果关系的。

    05

    放下内心的“执念”,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与感受,做出积极的回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鼓励与等待中,孩子感受到不带有“操控”的爱意,给了他选择、尝试、坚持的勇气,让他有勇气做他自己。

    有多少爱,尽在鼓励与等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探索 | 有多少爱,尽在鼓励与等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pk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