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蓝雪
关于读书,我从来无法做到快速阅读,一周一本的速度都让我惊叹,更何况有些大神甚至一天一本。也许功利性的阅读会让自己在短时间内的知识储量有所提升,可是一天工作下来已经很疲惫,我只是想要放松一下紧绷的大脑。
所以,去年年底,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12本。读书于我而言,就如同看电视一样,是一种消遣。而又与看电视不同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细读一本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一月一本于我已足矣。在每天下班后翻几页的状态下,我完成了第一季度的读书任务。
01月 《此生未完成》于娟(著)
于娟博士的生命日记,想必很多人都有耳闻或者已经读过。说实话,拿起这本书心里总觉得有些沉重。可是为什么在新年伊始要把这本书重读一遍呢?
对的,向死而生!人生总是难免有些意外,如果今天真的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有多少遗憾呢?什么又是你真正割舍不下的呢?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在别人谈论你的时候,你忘了自己是谁而已。
这是于娟博士用生命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总是会容易把自己迷失在时间的荒野里,忘了来时的方向,然后慢慢活成了别人想要我们活成的样子。到最后发现,那些其实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码了几篇文,收获了一些点击率和认同,我有的时候就会飘飘然地忘了自己是谁。更何况面对现实世界中其他关乎自身利益的种种诱惑,怎能真的做到不在乎?比如房子,车子,票子,面子等等。这就是人性的贪婪,也是人性的弱点。
或许真的只有面对生死的时候,才能把世事看得透彻,才能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于娟博士能够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和以前不同。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先经历一场死亡再来生活,那么生活一定会更加本真。可是,生命的残酷就在于没有如果。
所以,我们只能在别人的故事和经历中去汲取经验和教训,然后审视自己。聪明的话,应该可以活得更明白点。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明白人。
拿健康去换取金钱和名利的确是极为不合算的。我们确实需要时刻警醒自己,要豁达一些,不要在名利上太过纠结,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是多花一些时间关注健康、亲情和友情,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02月《玩的就是心计》孙京媛(编著)
乍一看这书名像是一本厚黑学,翻开之后其实是一本关于情商的书。
我就是一个情商不算高的人,说好听点叫直爽,其实就是不会来事儿。而且我有的时候还会害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因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种状况在结婚之后有了些改观,尤其是回婆家的时候,至少表现出来还算健谈。
我从来都不会恭维人,总觉得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特别的别扭。在学校还好,这样的人一旦进入社会,难免会在人际关系上吃亏。
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总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建立关系。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如果不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很难事业有成的。
所以人在职场,学点为人处世之道,实在很有必要。这本书中用很多生活化的小例子来阐明所要讲述的道理,碰到一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场景,真的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当然,我也不会傻到认为看这么一本书就真的让自己的情商提高一大截。但是,这一类的书偶尔翻一翻,温故一下那些道理,总是多少有点用处的。至少在自己碰壁的时候,可以拿来思考一下。
大部分事情都是道理都懂,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多留心,去实践和应用这些理论,看有没有效果了。这也是一条漫长的蜕变之路。
03月 《沧浪之水》阎真(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也可以认为这是在鼓励我们因势而变,因时而改。
离开象牙塔,进入社会,就进入了另外一种规则下的生活。现实总是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迫着每一个人,我们把自己交给社会的时候,必须要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之地才能更好的生活。
“我好像生活在杳无人烟的荒原,一望无际都是皑皑白雪,我形单影只地站在风中。”我有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那是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
没有人理解,我们痛苦;找不到意义,我们煎熬。可是正像池大为的老婆说的,“追求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人平等,不过是安慰小人物的神话,一个温柔的骗局罢了。曾读过一篇文章,《我那么努力,就是为了不让父母再四处求人》。现实中的确是,一个人必须依据实力与他人对话。如果自己不够强大,再喜欢的东西即使放在你面前也无能为力。只有变得强大,才能得到想要的自尊。
“我想坚守那一份平民的高贵,独立的高贵。我不能背叛自己,也无法扭曲自己,哪怕接受冷落的命运。”曾经池大为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可最后也不得不变成自己曾经不屑的一类人,并且还很享受那种状态。
世界上没有比钱更浅薄的东西了,可也没有比钱更深刻的东西了。人活着要解决那一大堆问题,解决问题就要钱,这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硬道理。经历了艰难的人格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后,池大为还是认清并接受了现实。
这篇小说是现实的,现实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但是给我最深的感触其实不是什么官场腐败,而是小人物谈尊严的确是一种奢侈。当一个人还没有强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真的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
我自己也是,把自我看得太过重要了一些。
(2016年03月15日,写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