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福建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当大局已定之后,各项事业也随之展开,陈家几兄弟也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忠返离家让气娟心里不快,又无可奈何。好在其他几个儿子都身边,嫁到溪美黄家的阿罕离着也不算远,经常回娘家探望。因战争而暂时关闭的学校也重新开学了,忠央因成绩优异,得以免试进入县城南安一中读高中,也成为陈家第一个读高中的孩子。莲塘学校在当地还是比较厉害,那一年村里子弟有很多学生去到一中这个南安最高学府读书,家境贫困如忠央这样的学生,国家基本免去学费。县城离溪美很近,姐姐阿罕也常常送些好吃的给忠央,三年的高中生活,忠央基本住校,也不用天天放牛帮忙做农活了,过的倒也还比较舒服。
高中的生活在县城,比起小小的莲塘可丰富多彩多了,忠央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新鲜事物,特别是各种体育运动是他最喜欢的活动,加上体质较好,比起当时多数学生都要高的身高,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将。学业上从来没有学过的化学对他的吸引力特别大,化学老师是一位华侨,经常带着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实验用具,忠央也经常跟着老师摆弄试管烧杯,着迷于各种化学实验。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忠央有些乐不思蜀,礼拜天有时都不回家,和同样不回家的同学在县城周边玩耍,因为南安侨乡,有些华侨子弟也送回来读书,特别是菲律宾的华侨子弟特别多,他们有些家里还是很富有,带回来一些忠央从没见过的新奇玩意。高中期间忠央学会骑脚踏车,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穿着木屐骑着脚踏车乡间田野中,是怎么样的青春靓影。
建国初期的闽南地区时不时还是会被国民党的空军骚扰,整个建设相对滞后,厦门还处于前线地区,泉州漳州也是只是个小城市,即便是这样的小城市忠央也从来没有去过。高中三年寒窗苦读很快就要结束了,因为学习优秀而且家庭出身又是贫农,属于苗红根正一代高中生,在南安一中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整个泉州地区的能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全部要集中到泉州去体检,这是忠央第一次去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得知这一消息,陈家上上下下自然很高兴,气娟忙不迭的准备小儿子的行程,四哥特意在县城买了一双回力球鞋给忠央,三嫂的兄弟在泉州交通局上班,还特地写了地址让忠央带着,怕万一有事,也可以有个熟人照应一下。一家人千叮万嘱送忠央晚上回学校,“大”知识份子俨然成为陈家的希望。忠央告别母亲从莲南翻山去县城,刚出村就遇上同村的黄师泽,两人结伴走山路回到学校,黄师泽也是明天要去泉州体检的莲塘子弟。
一大早学生们就早早起床,在校门口几十人排队集合,阿罕给忠央送来一些点心让他路上吃。一行18、9岁的青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徒步出发了,这是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也必然成为新的一代国家的建设者。没走太远,忠央把四哥买的新鞋脱下包好,大多数学生都是赤脚步行,闽南少年常年的光脚板不是浪得虚名。多年后父亲去世,他的大学同学都很惊愕,在他们的印象中那个光着脚快步如飞登山的强壮青年怎么会那么早的暮暮垂老而离世。五十公路的路程一队青年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才走到。接下来便是一堆的检查,一切完成天已经黑透了,老师联系好学校,这一批学生便在学校教室里面和衣而卧,睡了一个糊涂觉。第二天依旧一早起来,老师带着学生还是迈开双腿走回南安县城。父亲回忆当年就是走了一天,体检睡觉,接着又走一天,泉州到底啥样一点也不知道,感觉全在走路了,其实当年泉州周边县城的学生都是这样的境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