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个人的旅行两个人懂(七)
在川藏线,我们每天都要翻几座海拔4000多米至5000多米的山,每当车经过山顶垭口时,总感觉到自己行驶在天上,因此也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把西藏的路称为“天路”的道理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切体会到天路的感觉。
山腰的一抹绿色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业拉山,半山之中竟然有一块块如碧玉般的“绿洲”,镶嵌在褐色的山峦之间、山坳之中。“绿洲”一个接一个,之中藏有藏人村落,规模不过几户人家,那小村落中亦有蓝天白云映衬着的白塔,有穿着传统藏族服装的老阿妈在白塔下虔诚地转着经筒,一圈又一圈,不知道疲惫。
连绵的山脉深处,仅有的那一小块绿洲也能生之、养之那几户虔诚的佛教徒,亦或是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也只有有信仰者能世代生存下来。
轻轻的走近怒江的岸边,你会感觉仿佛走近了一个远离尘世的世界,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和谐,阳光无声无息,空气无声无息,没有城市的喧哗与烦躁。
怒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上游就是那曲地区的“那曲河”,“那曲”之藏意就是“黑水”,可见其水之急、色之深。怒江之名,可能来自云南怒族对其的称呼——阿怒日美,汉意为怒族居住地的江。
怒江大桥出现得太突然,仓促中只远远地偷拍了一张不算完整的全景。怒江大桥,驻扎一个中队的武警守桥。四轮以上的车,限速5KM,以大桥为中心,两端300米内严禁拍照,摩托车、自行车必须推着过桥。
怒江桥头的坡道是个陡坡,小昂侧着轮子才能爬上去,驶过逼仄的桥面。怒江大桥,不长、不宽,但是云架于两山之间,若停车于桥上,向下一望,数百米之下,那沉黑色的怒江在狭窄的深谷中翻起黑色巨浪,那情景是正常人看了都会脚软。兜了几个弯,小昂就扎进了一个山中隧道,眼睛还没有完全适应黑暗,就已经从那一头钻了出去。
一出隧道我就愣了,一条极深、极窄之峡谷横在眼前,那路就开在刀砍斧削般上下几百米的垂直峭壁之上。车右边,能听到深谷之中那激流发出的振聋发聩之声,但无法看到那极深之谷中奔腾江水,那临空一步便万劫不复、万古长青、万寿无疆的感觉永生难忘。
通过怒江大桥也是要有点勇气的,桥之两端,钢筋水泥所筑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有明堡、有暗堡、有岗楼。桥头上有阻拦之用水泥墩子,也有支棱着粗大钢钉的路障可以随时推到路中间。在手持冲锋枪的军事人员眼皮子底下想淡定地通过怒江大桥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绕过路障驶上桥头的时候,恍然想起的南斯拉夫的两部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一句“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嘴里虽然哼哼着“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可还是没有勇气在桥上停留,毕竟前后不远处都有黑洞洞的枪口,只是车速缓慢,探头向桥下望了望而已。
头一天晚上,翻看进藏攻略时,对怒江大桥满心的期待,一脑子的都是雄伟、壮观等等形容词,其实直到跟前,满不是那么回事,那怒江大桥整个就是一军事要塞。
下午八点半,向前,公里突然出现了几个掉头弯,拐了几下之后,海拔已经下降了几十米,再向下望去,仍觉得那怒江峡谷之深,深得让人胆寒,或许还没有从怒江天险中缓过神,专注于行车安全,一路欣赏风化岩石山景,不小心错过了规模不大的多拉神山,天葬台、石刻佛像、六字箴言就这样与我擦肩而过。在藏区,一般九点半左右天色才完全黑下去,目的地八宿已然在望。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清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西藏后,由拉萨功德林寺派人管理。清末改土归流时并入恩达县,1912年后改设八宿宗。
八宿县处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中南部,东邻左贡、察雅县,南与察隅县接壤,西靠洛隆、波密县,北连昌都、类乌齐县。西南部有横断山脉,东北部有怒江。县政府所在地白马镇距昌都地区所在地昌都镇266公里,距拉萨861公里。
夜色中的八宿街头,还算热闹,大部分都是寻找住宿的驴友。我们在桥头“鑫兴宾馆”找到了一间相对较便宜的标间,有热水,有无线wifi,一晚100元。我和LP在楼下点了两菜一汤,川味,还可以。八宿,海拔3260米。
最后,晒一晒我的手机记事本:“2014年5月15日,巴塘——竹巴龙——芒康——左贡——邦达——八宿,全程466公里。沿途看见背包客也想捎带一程,与LP意见发生严重分歧,LP要带会开车的帅哥,我坚持要带美女,结果是搭车的一个没带。爬高山考验驾乘人员的小心脏啊!!!有大雪哦。99道拐把脑壳都绕晕了,郁闷的是手机早没电了,今天照片也没拍几张。LP仍在夸老板娘长得好看,手机没拍到,加上我手抖也没拍几张,偷拍的在相机里,对不起,累了,困了,洗洗睡了……”
(未完待续)
我就是这篇游记的亲历者,这也是我西藏行的一段梦想记忆。我不求点赞,不求转发,不求收藏,只求自我放逐的心有个歇息之所。当然,也希望你闲暇之余偶尔翻翻,博你嫣然一笑。
《西行路上 感觉在飞》
笑看人生路,心在山水间!
我的公众号:清江风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