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还是多一点好
2018已过半,三大年目标完成率低于50%。
因为假设的调整,期待一中的“steemit智能数据平台上线”已被修改,而另一个“获得数据科学课程认证”则即将达成。
期待二中的“取得一阶大成教练认证”按计划会在6月底达成;但期待三中的“结识领域内十个牛人”没有任何推进,这里其实涉及了我的一个很主要的困惑,容后再表。
职业(6分)
3月份我迎来了工作上身份的转变,从一个团队的协作者,变成了团队的管理者,也因此第一次有了想要自己组建并完成一个项目的想法。但毕竟这个身份是我给自己赋予的,而且还有一些成立的前提条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我的团队(包括我)至少需要有三个人。这导致后来公司决定不准招人之后,我这个身份的设立被推翻。
虽然我还是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与行动方案,并且推行了清单化和流程化的工作方式。但公司里有价值的项目实在少得可怜,我也只好暂时为了稳定的现金流而继续工作,然后用80%的工作时间来做自己的项目。
个人成长(4分)
成长方面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念,那就是:系统的改变才是有效且持续的改变方式。
以前所谓的改变无非就是这样的一套自我对话:
诶,我这个不行啦,不能再这么下去了,立个Flag,明天开始怎样怎样;
结果热情满满了做了几天之后,诶,又发现,这好像没什么用,于是得过且过;
最后只会换来一句话:还是算了吧。
系统改变与此不同的是,其启动的方式不是靠一时的激愤,而是靠底层信念的驱动。但在这里,我有了一个新的困惑。
我在拟定年目标的时候,其实是以未来价值空间为首要决策原则的,但后来我却发现自己的动力严重不足——我没法从中发现任何的愉悦感,只有不断强迫自己而带来的痛苦。
那到底是未来价值空间重要呢?还是自我决定论更重要呢?我是否应当让自己的时间尽量往内在动机倾斜,并以最终成为完全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呢?
财务(5分)
财务方面,仍然是信念先行。读完了博德·舍费尔的《财务自由之路》之后,关于投资/投机,消费,储蓄更新了好几个认知。因为孩子上幼儿园,上半年为了叫学费欠了一笔债。渐渐还清债务之后,才把理财计划提了上来。
5月份参加了骑大的赢家会,建立了更细化的股票交易原则,在最近让我少亏了好多钱。
家庭(9分)
有段时间意识到,自己在陪儿子的时候,状态变得有点奇怪。而这状态的产生更是有点莫名其妙。我不知那是为什么,其实也没有必要知道。人总是善忘的,虽然我跟队友在春节前就把整个家庭的育儿目标和关键信念定义好了,但就是在日常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忘掉那些很重要的事情。
到了这些时候,只有把当初的想法重新拿出来,认真地阅读并审视一遍,终于把自己的状态调整了回来。
每天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多,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后来跟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有了更深入的连接,更坚定了今后成为华德福社区共建者的身份。我想用爱,而不是科学来教育孩子。
如果必须要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请选择善良!
社交(7分)
上半年跑了一趟深圳,跟几个相熟的社群小伙伴见面。最近又跟小组内的两个成员做了深度的交流。
跟线上小伙伴面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线上交流无论说得有多少,说得有多么“好”,都感觉像是隔着一堵透明的墙,总是看不清楚。而线上全面的观感,除了能够一下子拉近距离之外,对伙伴的认知也会变得具体,鲜活。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连接吧。这一次见面也为了带来了一次合作的机会,虽然目前还是实验阶段,我和合伙人之间也有一些价值观上面的差异。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带来价值的例证。
其它的线上社群自己一直不太上心,不过我已对重要的关系进行了可以的维护。慢慢来吧,一个对人很难感兴趣的人,不能总去做这种能量损耗太大的活动。
健康(5分)
自律才有真自由。
健康的事情好像都是有关控制的,但没有控制也就没有自由。我就常常因为放纵自己熬夜而常常生病,那生病的时候还有啥自由可言呢?不能吃想吃的,也不能做想做的,只能躺在床上。
但健康方面,自己好像一直都很反复。一段时间,可以又戒烟又戒咖啡还能规律健身;一个打击过来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然后迟迟不见再次改变的冲动。下半年还是得把这些bug好好调整一下。
休闲娱乐(9分)
我是个美剧爱好者,也很喜欢看电影和玩游戏。前面两个是可以一直有的,但玩游戏则是要紧张掉的,因为游戏里面的上瘾机制实在是太强了,怎样强的理性都挡不住。至于影视嘛,遇到有启发,有意思的影片,我都会写下影评,有输出才有收获。
自我实现(5分)
除了在本职工作上持续体现的两个价值:靠谱、高效,我还没有找到别的,能够有效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