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为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书中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能够用语言讲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能够用来称呼的具体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空虚无名的空间,是天地得以开始;真实有名的基本物质,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清净无欲的心态,就可以观察空间和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处于多欲状态,就只能看到空间和万物的一些表面现象。
空间和物质同时出现不同的名称,它们可以说都是非常奥妙的。如果能够反复不断地去探索他们的奥妙,那么就能够打开通向天地万物奥妙的大门。
联系个人体验:
已经成为公式定理和规律的东西,他们即使已经明明白白被写在了纸上,它也是在不断完善和进化了。
就像最开始人们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二维空间里巅灭不破的真理了,但是把这个三角形放在三维和四维空间后,它们还是180度吗?显而易见不是了。
真实有名的基本物质如水,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可以是水蒸气、云朵、雪花、霜花、雨水等各种各样的形态;而豆子做的产品,也不是只有一种,它有豆芽、豆腐、豆干、豆腐乳、豆浆、豆渣、豆包等各种各样的形态。
拿我们人来说,也分为了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知道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也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
天地从混沌开始,逐渐浊气下沉,形成了地,轻气上升,形成了天。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元素,原子和分子构成了物质。
当我们专注地进入心流状态时,我们更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质;而当我们欲望很多时,就会心浮气躁,只能看到一些表皮的东西。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一大段时间里,我学过很多东西,买过很多书,但是总是学得多,应用得太少了。
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为什么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最近,我却明白了一个道理,百招会不如一招鲜,学会了的东西就要立马应用上了,要学会变现,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极致,我们以前学了那么多还是改变甚微,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学到的东西形成肌肉记忆。
学习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贪心,而是只把有限的东西学习好就行了,不要贪多嚼不烂。
我们要减少欲望,就好像家里尽量少堆放东西,物质太多都会分散我们的能量去管理它们,能量过于耗费也影响我们去做成功事情。
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各有分别和联系,我们反复去探寻它们,就能得到宇宙的奥秘,进入通往世界和宇宙的大门。
这也是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在做的事情。
《道德经》中的“道”指的是所有规律的总称,“德”指的是具体事物的规律和本性,道是指的长江水,德是喝到我们肚子里的那部分水。
“道”是整体,“德”是部分;“道”是客观的,“德”是个人的。“德”是从“道”那里来的。
无论是最高真理,还是普通技能都需要我们学习者去体验与实践,仅仅靠书本、语言,无法掌握其中的奥妙。
采取措施:
1.知道能够用语言描述和叫出名字的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我们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固执己见,总是采用经验主义和老一套思想去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
2.减少内心的欲望,尽可能保持清心无欲的心态去观察空间和万物的微妙之处。
3.保持好奇心,去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作者:陌小诺,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用文字思考人生,听风耳语,偶有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赚万贯钱,用有限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