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思想漫谈——2018.6.4

思想漫谈——2018.6.4

作者: 韩卡伦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13:56 被阅读0次

    最近买了两本英文原著,《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呼啸山庄》。收到快递的时候,发现是小小的一只,用快递的塑料袋装好。我为这样的打包感到震惊,但拆开之后更震惊。两本书是口袋书的尺寸,比较厚;价格分别是8.99美元和4.95美元;没有塑封和腰封;纸带有很强的质感,而且呈现出发黄发暗的自然颜色。反观国内的书籍,普通的一本书均价就得三四十块钱;塑封腰封俱全,有时候书的表面还会附有硬壳;纸缺少质感,颜色发白。这样一对比,差距就很明显。感觉国外的书籍没有那么注重外在形式,这也会让人在读书的时候没什么压迫感,他们在拉近和书的距离,不会因为书的外观望而却步,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打开书后的内容上。其实读书这件事和书本身一样平常,但是对待书的态度却不能随随便便。

    思想漫谈——2018.6.4

    《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呼啸山庄》

    宏观地看,感觉纸质书一直都没有掀起巨大的狂潮。就个体而言,纸质书的顶峰时期或许存在于小学和初中阶段。那时候课业量很少,除了满小区乱跑以外还是有很多空闲时间,而且为了在语文考试时能取得好的成绩,家长和老师都会推荐孩子去阅读一些名著,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增长见识。现在随着快餐式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流行,纸质书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虽然一本书的定价很贵,但作者真正来源于它的收入却不多,大部分钱都进了出版社的口袋,不然他们真的会饿死。书店越来越少的同时也将自身的定位和中小学生的需求相对接。进去3秒你就得出来,因为满眼望去都是教参和推荐名著。除非你家孩子在上学,否则你想在那花钱都难。书吧和生活馆倒是悄然兴起,作为实体书、文具和部分生活产品的载体,虽然顾客访问量很大,但真正转化的也不多,大部分都把它当做逛街时的打卡晒图胜地。通常拿起一本书,粗阅内容,细看价格。“啊这么贵,还不打折,我还是去某宝买吧还包邮”,然而出了这个门也就忘却了这档事。或者把饮品和书摆好造型,拍一张带滤镜和贴纸的照片,并附上“今天是文艺的猪猪女孩”和定位发到朋友圈,必是收赞神器。然后带走了饮品,书却放回原处。书店卖的是书,是知识,是急切的需求。而书吧卖的是文化,是情怀,是生活的态度。但你真的是从书店和书吧得到这些东西的吗?

    不,很有可能是互联网。是微信,是知乎,是网课,是网购。

    国人不爱阅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出了名的,书本不离手的情况只发生在衡水中学的学生身上。看过一篇文章,提及西班牙地铁上看书的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一位在巴塞罗那做交换生的女孩说“真的很多,我每次都能见到两三个看书的。公交车火车上都遇到过。地铁上也会有玩手机的,但大多数都是青年人,不过不像国内这样,人人都低着头戳着手机”。

    或许国人只是不愿意在拥挤的地铁、晃动的公交车和嘈杂的火车上看书吧。

    常去学校的图书馆,但发现更多的人去图书馆是为了学习而非看书。阅览室变成自习室,报刊几乎无人问津。对我而言,从图书馆借书带走看是日常,但在图书馆里面看就是奢侈。因为很难再从其他地方寻得比那再适合读书的场所了。穿梭于密密麻麻的书架之间,能很轻易地感受到书的力量。它和周围安静的环境一起,给予人震撼。阅读能提升眼界,拓展思维,感受别样人生,引发深入思考。看到大雁时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能够表达客观和明确的见解,和别人沟通时建立深度的联系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或许才是。据说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在眼神、表情、神态、外貌方面差别很大。虽然这些外在的差别都不是很重要,但总有一天,阅读会带来令人受益良多的结果。

    思想漫谈——2018.6.4

    看过知乎上有个人说“现在书比以前贵了,但也便宜了”。看似矛盾,其实有理。几十年前,一本书就几毛钱。对比现在的价格,翻了几十倍不止。但是“读书的收益会随着书价的提升而增加”,也会随着时代变化、经验增长而增加,这样看来,只要看的是好书,就都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

    也许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安静和沉淀下来,暂离手机和人群,通过书籍和文字同作者、同自己的内心做一次内在的交流。读书从来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它只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最简单的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想漫谈——2018.6.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ae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