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辨暑病脉症并治

辨暑病脉症并治

作者: 中医术数 | 来源:发表于2018-06-22 20:59 被阅读68次

一、暑伤气府

伤暑,肺先受之

肺为气府,暑伤元气,

寸口脉弱,

口渴,汗出,神昏,气短,

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竹叶清暑。石膏清金。

伤暑,

脉弱,

口渴,大汗出,头晕者,

人参石膏汤主之。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人参益气

伤暑,

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

脉反浮而数者,

此为肺液伤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注: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生地汁滋补阴液,牡蛎壳重镇安神。

二、暑邪干心

伤暑,

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

脉数,

此为暑邪干心也,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凡病暑者,当汗出。

不汗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

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息高气贲者,不治。

注:

暑气通于心,汗为心之液,出汗则暑气随汗而解。

若不出汗,则暑气不得随汗解,郁而发热,故“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王冰注《素问·热论》语。)

但又不可发其汗,以免损伤阴液。暑为阳邪,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也。

 

三、太阳中暍(yē,暑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症》:“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篇)见之。”

太阳病 痉、湿、暍 不属于正伤寒,正伤寒太阳病只有中风(3-8)、伤寒(8-4)两种,故将《痉湿暍》篇置于太阳正篇之前,以示区别。

“与伤寒相似”,实非正伤寒,而属《金匮》杂病(第二篇)。

太阳暍病之“恶寒”为太阳病提纲症,非受风寒所致。


暑伤肺气,津液枯燥,是以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清金而补土,益气而生津也。

 

伤暑,

发热,汗出,口渴,

脉浮而大,

名曰中暍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浮大为心脉,故加朱鸟汤之黄连阿胶。

 

太阳中暍,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

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

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亡阳)

加温针,则发热甚;(亡阴)

数下之,则淋甚。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水湿之患

太阳中暍,

身热,疼重,

而脉微弱者,

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猪苓加人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猪苓加人参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物瓜蒂汤

瓜蒂二十个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注:

夏月汗出,浴于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

皮毛冷闭,郁遏阳火,不得外泄,故生内热。

热则伤气,故脉微弱。

瓜蒂泻皮中之冷水,水去则窍开而热泄矣。

伤暑,

发热,无汗,

水行皮中故也,

脉必浮而滑,

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

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伤暑,心下有水气

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脉弱而滑,

栝蒌茯苓汤主之。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

相关文章

  • 辨暑病脉症并治

    一、暑伤气府 伤暑,肺先受之。 肺为气府,暑伤元气, 寸口脉弱, 口渴,汗出,神昏,气短, 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

  • 起例检方流程

    脉症辨病 《伤寒杂病论》是 辨××病的脉、证,并治。 1、脉 脉象只能主观把握吗?请看《脉象干支模型》。 2、证(...

  •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学习笔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30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0~127条) 伤寒论条文抄录|学习笔记

  • 起例检方流程

    脉证辨病 《伤寒杂病论》是 辨××病的脉、证,并治。 1、脉 脉象只能主观把握吗?请看《脉象干支模型》。 2、证(...

  • 辨温病脉症并治

    根据《伤寒·温病·时行》,温病分为伏气温病与时行温病。 一、伏气温病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

  • 辨寒病脉症并治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 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 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着病),可不慎欤...

  • 辨燥病脉症并治

    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 移传五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 燥邪干肺 燥病, 口渴,咽干,喘,咳,胸...

  • 2018-8-8 读经感恩日志第156周第3天

    妈妈读经内容: 1、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可下病脉证并治第22-1; 2、尚书 毕命第26至冏命第28; ...

  • 2018-8-7 读经感恩日志第156周第2天

    妈妈读经内容: 1、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可下病脉证并治第22-1; 2、尚书 毕命第26至冏命第28; ...

  • 伤寒论条文,无方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辨暑病脉症并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dl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