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
若不是大学期间累积了一定的阅读量,有着较为丰富的阅读经历,此书的遭遇应是读了几页,再随意翻一翻,然后被我丢弃在某个角落。
作为一本实用性工具书,此书逻辑性强,但文字缺乏趣味性,有关此书的评论,有人说此书有逻辑无趣味,读书应随性,不必追求条条框框。
对于“读书应随性”的说法,我不驳斥,亦不苟同。方法论固然无趣,但书中的条条框框,能从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找到认同。
说到阅读经验,过去读的书屈指可数,最多称得上是“爱书之人”而非“爱阅读之人”。
至今还记得我买的第一本故事书《拇指姑娘》,印象中这应是小学买的唯一一本故事书。其他均为工具类书籍,比如《新华字典》、《成语词典》、《作文大全》……一般来说,这些没有很多图片的、没有任何趣味性的书,都被我打入冷宫。
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条件,也不存在内生的阅读动力,因此读的书一直很少。
贫瘠的阅读量造成了我在应试阶段最怕阅读题和作文题。纵观我的语文成绩,阅读分数波澜起伏,跟作者想到一块儿去的时候分高,其他时候则分数平平;关于作文“偏题”的情况,常常颇感无奈,每次被判作文偏题的时候忍不住在心中念叨:我怎么知道出题人怎么想的……同时对那些经常作文被作为范文的人羡慕不已。
即使知道语文的阅读题与作文题的分数很大程度与阅读量挂钩,还是不会主动阅读。
初中买的一套名著不含任何插图,提不起丁点兴趣,后来原封不动送人;没有中学时代的许多女生都有的看言情小说或者青春小说的经历,在我看来,言情有趣而小说无趣,不如看电视剧。
高中买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三国里的人物多得让我边看边忘谁是谁,红楼梦偏言情,翻完书还是选择了电视剧……
总之,让我读一本不含任何彩图的书是一件痛苦的事。然而,因为打心底佩服和欣赏那些爱读书会写作,还能出口成章的人,我一直有着爱上阅读的心愿。
培养阅读兴趣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项浩大工程。
虽然在上大学之前也有想过在大学必做的几件事,但因为并不具备超强的执行力,很难对自己狠心,想也不过是想想而已,一闪而过。
虽然知道自己即使享有特殊的借书权限也不会充分利用,但还是在图书馆馆员纳新的时候,很热忱地递上报名表,经过筛选,最终成为一名学生馆员。
大一入学伊始,面对各式各样的活动,满腹热情还不懂拒绝,以至于又忙又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生活被动。
真正开始阅读是在大一的下学期。
虽然书读得不多,但是知道钱钟书在大学读遍了图书馆的书的例子。看到我们图书馆的藏书量,想到钱钟书,懵了,大学读完图书馆的书怎么可能?
目光所及的书已使我眼花缭乱,该读什么书,从哪里开始读?
•
我的第一个做法是,上百度找推荐书,如大学必读书、女性必读书、文学必读经典、某网排名前十的书籍……或者关注与书籍相关的微博,然后列出一堆书单。
列完书单兴致勃勃地找书,办理完借阅手续后背着加捧着回了宿舍,翻一翻,读完一本没再读下去。想想与剩下的书缘分不大,占位置难受,索性还了,假装读过。
这种经历反反复复三五次,虽然多数只借不读,但终归是读了几本书。
• •
有一段时间犯懒,正是那时候滋生了阅读兴趣的萌芽。
那段时间没有什么书单,就是逛图书馆,尤其在I类书范围内,随意翻书,只为兴趣而读,因此基本上读的都是有彩图的书籍。
当时求数量,对质量没什么要求。
读张小娴,有插画的短篇小说或散文读起来很过瘾;
读旅行类散文,看着图片和文字,想象自己也去过那些地方;
读几米漫画,画多字少,还有点深度……
• • •
后来看一些书名有吸引力的“新书”,因为喜欢干净的看起来新的书,通常在逛书架的时候会到I类区域扫描“新书”,再看书名,吸引我的就读。
看“新书”的持续时间长,在是在这个时期进一步爱上阅读。
写书之人常为爱书之人,阅读他们的书,他们的观点和生活方式都会“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你,在这过程中,对书籍的偏好会发生变化。
• • • •
再后来慢慢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读一本书都想要以一篇读书笔记作为纪念。写读书笔记只是为了纪念,纪念读的这本书,纪念读完后的我,纪念我读这本书的这件事。不系统,无逻辑,“举例+感想”是常见形式。
我没有在社交平台说今年要读哪些书,几本书,更多的是以读完书,晒读书笔记的形式在说说或者朋友圈出现。
很奇妙的是,读书笔记发多了,别人认为我爱看书,即使不爱看也会因为这种“虚荣”而让自己看更多的书,无形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
顺便指出,经实践证明,在大众面前立下的flag通常容易倒。
我的实践经验是:
不在大众面前立flag,而是通过在私底下默默实践它,实践一段时间后,把每次实践的相关图片晒出来,圈内人被我洗脑了,认为我就是那样的人。当他们的认为很深刻之后,我又被他们洗脑,我就是那样的人,因为我得对得起他们所认为的形象,所以主动成为了那类人。
• • • • •
读书笔记晒多了,开始有人对我的印象就是爱看书,渐渐也有人与我交谈读什么书的话题,或者把最近读的书分享给他。也有人主动推荐他读过的确实值得读书,他的分享让我的阅读广度拓宽,同时加深了深度。
就这样,我从只爱看附插图的书,慢慢习惯阅读无插图的书。
阅读范围从情感类旅行类的娱乐性书籍,延伸到历史类、社科类、经济类等逻辑性、理论性强,读起来枯燥乏味的书;
阅读频率与时间从几乎不看书、一看不过几分钟,增加到几乎每天都看书、一看至少一小时;
阅读感受从见书就打盹、阅读如要命的煎熬,到“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急迫进入书中黄金屋享受精神的愉悦,接受“优秀”的晕染。
此时的我还在阅读的成长期,谈不上阅读方法论。
方法源于经验,经验源于实践。
“凭着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而非借助外力压迫自己。若有捷径,培养兴趣则是习惯养成的捷径。”是我在大学培养阅读兴趣的一个经验总结。
作家庆山说:
生命不在于活得多久,而在于活得是否足够。
阅读的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虽然耗时近4年之久,但是阅读是这么一个存在:它以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撑着生命,使心灵向上生长,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
(o^^o)
若你和我一样,有不爱读书的现状,也有爱上阅读的心愿,还对自己狠不下来,希望这个经历和粗陋的总结,能够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